发布日期:2025-01-07 15:23 点击次数:151
目 录 相关政策 工信部助力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 将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 关于印发《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福建去年GDP突破3.5万亿,今年大力培育隐形冠军 2018年度厦门市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培育工作发布通知啦!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解读 江苏:争创50家制造业“隐形冠军” 海南省将在3至5年内重点培育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得到重点培育扶持 山西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培育路径 成就中国隐形冠军的新路径 中国应如何培育“隐形冠军” 中国隐形冠军的下一步 培育全球价值链上的“隐形冠军” 由隐形冠军的成功特质透视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 经验借鉴 美日韩“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经验及对天津企业建设的启示 日本制造背后的隐形冠军 小而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力量 德国“隐形冠军”为何全球最多 德国如何炼就“隐形冠军” 成就德国“隐形冠军”的软实力——德国产业创新发展的教育启示 培育中国“隐形冠军”企业 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相关政策 工信部助力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 将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 上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位,并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对于这一部署,工信系统将如何落实? 1月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大、韧性足,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各种风险。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使我们对制造业今后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而在着力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方面,辛国斌提到,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工信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做好“六稳”工作的要求,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 六方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苗圩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有足够韧性来应对挑战。工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而对于如何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苗圩和辛国斌都提到,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推动。 一是建立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二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打破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三是深化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坚持不懈去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是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科技、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推动进一步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持续降低制造业用电、用水等要素成本。 五是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深入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开放政策。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当前,民营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据了约90%的比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小企业。近期,中央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6方面的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 “我部作为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也将积极推动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市场活力。”辛国斌说。 那么工信部如何把给中小企业的“定心丸”精准地送到位? 对此,苗圩表示,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以贯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6方面政策举措为重点,以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抓手,推动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着力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方面,辛国斌提到,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继续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苗圩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服务实效。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建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作用,继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在进一步推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要推动落实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完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融资机制和产融合作试点,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推动建立政、银、企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引领作用。 另外,“我们还要深化中小企业的双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辛国斌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中外合作的中小企业园区,这些园区对于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严禁钢铁、水泥新上项目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企业推出了很多减税降费的举措。在国新办1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表示,“今年在2018年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还要有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加明显的降费。” 而在16日举行的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辛国斌也指出,要努力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负担。“我们要充分发挥工信部在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中的牵头推动作用,推动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进一步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持续降低制造业用电、用水等成本。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专项行动,督促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按时间进度完成清欠任务。同时要组织开展对行业协会、商会和事业单位的涉企收费及保证金专项清理,对违规违法行为要进行坚决查处。通过专项督察和第三方评估,推动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另外,在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方面,辛国斌提到要巩固去产能成果。“这几年,我们重点抓了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2016年以来共化解了1.5亿吨以上的粗钢产能,全面出清了1.4亿吨‘地条钢’产能,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持续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同时,要严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新上项目扩大产能,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 辛国斌强调,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的优势,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发布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完善检验检测、实验验证、中试熟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继续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企业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同时还要推动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并扩大到所有企业这项措施。推动首台(套)支持政策和激励政策落实实施,让更多的企业得到实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对此苗圩提到,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日益凸显,5G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特点,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 “5G将构筑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用好5G。”苗圩说。 他提到要从三个方面推动5G的商用: 一是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5G芯片、终端的研发进程正在全力加速,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 二是加快网络建设进程。2018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着力打造城市级的高质量5G精品网络。 三是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基于C-V2X的车联网标准体系、产业协同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5G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2019-01-17,张蕊) 关于印发《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设区市经信委(经信局)、财政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财政金融局,省属有关单位: 为引导推进我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省经信委、财政厅研究制定了《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福建省财政厅 2017年5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省经信委牵头制定实施的《福建省中小企业成长计划(2016-2018年)》,引导推进我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认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旨在引导我省中小企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利用“互联网+”战略机遇,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以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条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专业化。专注核心业务,具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二)精细化。具备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特色化。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性特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四)新颖化。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行业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发展特征。 第四条 省经信委、省财政厅按照科学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申报的原则,开展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经信、财政部门协助做好辖区内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推荐申报和跟踪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五条 申报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符合以下两项基本条件和任何一项专项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在我省登记注册两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界定的工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小企业。企业主导产品或服务符合《中国制造2025》和《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重点方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信用良好。 2.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上年度营业收入增速不低于15%或近两年平均增速不低于10%。 (二)专项条件 1.专业化: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具有较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能为大企业、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主导产品和服务在国内或省内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主导产品和服务营业收入占本企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 2.精细化:企业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装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企业管理效益突出、降本增效显著,属所在设区市品牌企业。企业产品和服务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在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3.特色化: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或专有技术3项以上,主导产品和服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生产中应用。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以上。 4.新颖化: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适应或创造消费新需求,拥有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发展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新的竞争优势。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行业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拥有近2年内新授权的发明专利或独特、独有的工艺、配方等专有技术。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六条 省经信委、省财政厅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和认定工作,具体时间及要求以当年申报工作通知为准。 第七条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向所属设区市(或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经信部门、财政部门申报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申报书(附件);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以下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有关资料和证书复印件: 1.专业化:与大企业、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签订的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配套产品或配套服务协议,主导产品和服务在国内或省内细分市场地位说明材料。 2.精细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企业精细化管理、装备水平、管理效益、产品品牌和市场比较优势说明材料。 3.特色化:企业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等证明材料或证书复印件,企业弘扬传统技艺文化、生产具有特色产品说明材料。 4.新颖化:2年内新授权的发明专利或独特、独有的工艺、配方等专有技术证明材料或证书复印件,企业有关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信息化应用水平说明材料。 (四)属特殊行业的企业须提供特殊行业许可证或相关准入证明。 第八条 设区市经信部门收到所属企业的申报材料后,根据本办法和年度申报工作通知进行初审,提出拟推荐名单并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正式行文推荐上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 第九条 省经信委会同省财政厅按规定程序对各设区市推荐上报的企业进行审核,提出拟认定企业名单并进行公示。 第十条 经公示无异议的,由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联合公布名单,并授予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第四章 跟踪管理 第十一条 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对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复核一次。对复核不合格的企业,取消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第十二条 申报企业须如实填报、提供申报要求材料,真实反应企业实际情况;如存在弄虚作假、虚报伪造申报材料行为,经调查属实的,由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取消其申报和认定资格。 第十三条 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生重大违法违规事件,且被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将取消其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和下一年度申报资格。 第十四条 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事项后,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向所属设区市经信部门报告,并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请办理更名等手续,逾期不报的,视为自动放弃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第十五条 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列入全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须按要求定期报送企业相关信息。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经信委2017-05-12) 福建去年GDP突破3.5万亿,今年大力培育隐形冠军 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的东南沿海省份福建,2018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月14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福建省省长唐登杰作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当地官方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18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3.58万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045.4亿元、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7.4亿元、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外贸出口超过7600亿元,增长7%以上。 展望2019年,福建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4.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近年来,福建的经济增速持续位居沿海前列,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亦十分明显。例如,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与先进省市比差距还较大,提质增效任重道远;福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仅远不如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地,与中西部的湖北、安徽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原来的产业结构以轻纺等轻工业为主,这几年利用良好的港口资源,在湄洲湾、古雷半岛等地大力发展石油炼化等产业,很多石化产品又出口到海外,或者销往周边的江西、湖南等地。不过,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由于中心城市平台太小、科教基础薄弱等因素,福建没有形成丰富的现代产业集群,导致吸引不了人才,甚至还有人才外流,“福建的很多新兴产业,产业链都不够长”。 因此,对福建来说,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福建将着力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大力培育“双高”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高成长企业70家。持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财税贡献、产出、研发投入等绩效挂钩机制,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增长22%以上 同时,通过着力转型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支撑。今年福建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百亿龙头成长计划,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45家;加快培育18个以上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实施万亿有效投资计划,重点抓好投资超百亿的制造业项目,推动100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 此前2018年10月,针对经济创新发展缺乏有效抓手的问题,福建省委提出,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等方面推出一批措施办法。 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区域统筹。强化全省一盘棋思想,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界限约束,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丁长发认为,福建应该加快中心城市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平台。通过中心增长极的发展,集聚区域内最好的要素,才能够吸引人才,对接外部高端产业、要素,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今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将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149个重大协作项目,推动重点城际铁路、福厦客专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地铁福州2号线、厦门2号线。加快六大湾区建设,建设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第一财经网2019-01-14) 厦门市培育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 编者按:2018年度的厦门市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培育工作通知于当年第一季度发布,从通知内容可以看出厦门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的要求,以下是摘自该通知的部分内容: 一、申报“专精特新”的好处 1、优先给予厦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最高可达到50万。 2、优先推荐参加工信部主办的“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3、更易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可在专精特新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小微企业贷款平台。 4、在厦门市公共服务平台五楼大厅“专精特新”展区展示企业文化及产品。 5、优先推荐参加市经信局组织的厦门市中小企业高级研修班学习,通过资质审核的学员财政将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 6、参加厦门市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义诊:邀请我市优秀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的资深专家与企业对接,免费为企业“把脉”,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答疑解惑。 7、优先扶持、优先活动:优先推荐各级财政扶持资金;优先安排市经信局、 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市中小企业协会、市中小在线组织的融资、管理咨询、培训、沙龙、国内大型展销会等各类活动。 8、作为“重点企业”类型之一,有机会申请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的“一企一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资金。 二、哪些企业能申报“专精特新”? 1、 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导向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重点培育软件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轻工、电子、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2、产品(技术)已投入批量生产一年以上(即2017年1月1日前已投入批量生产),同时应为2015年1月1日后开发的新产品(技术),要求企业对申报的产品(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知识产权纠纷,且质量优良,无重大质量问题及用户投诉。 注:要求申报的产品或技术核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等,为2015年1月1日后取得,生物医药类企业时间限制可适当放宽。 其中,发明专利可以为已受理(受理时间为2015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其他专利类别均需为已取得相关证书。 3、在我市注册并经营两年以上(即2016年1月1日前注册并实际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工信部等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型微型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 4、2017年营业收入(经审计的)不超过1亿元; 5、拥有“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前景; 转:专业化,专注核心业务,专业化生产、服务和配套等 精:精细化,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等 特:特色化,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生产特色产品等; 新:新颖化,即持久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 温馨提醒:申报企业须只能选择一个主申报方向。 三、哪些情况不能申报“专精特新”? 1、已上市企业(含新三板挂牌); 2、尚处于培育期内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 注: 2015年获得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已经可以申请了。 3、纯APP应用类软件;内容为动漫、游戏类的其他产品。 4、产品(技术)已经获得科技、商务等部门财政资金补助的企业; 5、其他: (1)常规农副产品、饮料、烟、酒类; (2)化妆品、服装、家具等日用类产品; (3)普通手工艺品; (4)单纯改变花色、外观与包装类产品; (5)动、植物品种资源类产品; (6)高能耗、环境污染类产品。 (摘自:2018年度厦门市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培育工作发布通知啦!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2018-01-29)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7-02-22 发布机构:省政府办公厅 文号:浙政办发〔2017〕15号 统一编号:ZJSP01-2017-0003 全文链接:_38271_290858.html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 发布机构:企业创新处 文 号:浙经信企创〔2016〕234号 印发时间:2016-08-09 全文链接:http://www.zjjxw.gov.cn/art/2016/9/19/art_1097558_5521.html 各市、县(市、区)经信委(局),各省级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223号)和省政府《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浙政发〔2015〕51号),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浙江制造”新的竞争优势,现就组织开展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专精特新”发展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纵观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发展条件有别,但都具有相似的发展路径,即能够专注于某一行业领域,做专做精核心产品,坚持持续快速创新,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存在产品低端化、创新能力不强、运行管理粗放、同质低价竞争、生产经营短期化等问题。中小企业是“制造强省”的基础所在,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既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的需要,也是持续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要求。各级经信部门和省级行业协会要切实提高对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围绕“制造强省”建设战略目标,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增强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对品质精益求精,增强“精品制造”能力;引导中小企业聚焦特色发展,增强对特色技术、特色工艺、特色品牌的掌控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对准市场需求持续创新,增强快速响应、快速更新能力。“十三五”期间,总结推广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模式,在全省范围筛选1000家左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建立隐形冠军培育库,确认1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示范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三、培育和确认条件 (一)入库培育条件 纳入隐形冠军培育库的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省内注册登记,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微企业范畴,年营业收入在3亿元以下。近三年内无重大安全生产、质量、环保事故发生和不良诚信记录。 2.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属于国家和省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领域中的企业,《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明确的11类产业发展重点的企业优先入库培育。 3.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或是与大型企业形成协作配套关系,有相关证明材料或其他印证材料。 4.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产品质量高于国家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开展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企业内部建立较为先进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5.注重特色化生产和经营,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生产(或提供特色化的销售服务),企业有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 6.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领域或环节实施创新,取得比较显著的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二)隐形冠军企业标准 确认为隐形冠军企业的,在符合入库培育条件的同时,应达到以下指标中至少2项以上: 1.专注生产指标:实施专一化发展战略,单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国内前列,或是主要产品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直接配套,并成为主要供应商。主要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销售70%以上(如有多个主要产品的,产品之间应有直接关联性)。 2.精品制造指标:产品品质在业内得到公认,产品执行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建立规范化的顾客满意度评测机制或是产品追溯体系。通过“浙江制造”认证,被评为浙江制造精品、浙江名牌产品、省管理创新奖、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或是获得地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的,优先确认。 3.特色发展指标: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牵头制订团体标准;企业获得的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技术、软件著作产权数量,或是经权威部门认定的专有技术数量,在同行业企业中领先。企业具有省级首台套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优先确认。 4.持续创新指标:最近三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要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原则上≥3%)、新产品产值率(原则上≥40%)在同行业中排列前茅。企业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创新型企业,或是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类荣誉称号或奖项的,优先确认。 四、组织实施 (一)企业申请。隐形冠军培育和确认由企业自愿申请,相关行业协会负责推荐。根据入库培育条件和确认标准,行业协会每年在本行业各细分领域内推荐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名单(每家行业协会不超过10家)和隐形冠军企业名单(每家行业协会不超过2家),并负责真实性审核。除“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申报表”外,企业需提供的其它资料清单,由相关行业协会确定,原则上应有营业执照复印件、近三年财务报表、纳税证明,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行业协会审核后,应登录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96871.com.cn/),在线提交有关申报材料。 (二)征求意见。各设区市经信委会同县(市、区)经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行业协会审核推荐的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提出初审意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推荐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补充推荐需参照行业协会推荐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各设区市经信委应登录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96871.com.cn/),在线完成初审和补充推荐。 (三)专家评审。经协会推荐和征求各级经信部门意见,省经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在省经信委网站和相关媒体公示后,确定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名单。 (四)培育管理。对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所在行业协会提交发展情况报告,行业协会汇总后,向省经信委提交培育评估报告和动态调整意见,对不符合隐形冠军培育条件的企业,不再纳入培育库管理。隐形冠军企业的确认,有效期为3年,到期后由相关协会组织开展评估,省经信委进行复核。地市经信委推荐的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由地市经信委负责提交培育评估报告和动态调整意见。复核合格的,重新予以确认,对复核不合格的企业,征求有关市、县(市、区)经信部门意见后,取消“隐形冠军企业”称号。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纳入对全省经信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经信(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集聚各方资源,落实扶持政策,建立协同配合、共同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工作机制。将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作纳入行业协会年度考评指标,有关省级行业协会应结合行业实际,做好推荐、培育、评估等相关工作。 (二)加强扶持服务。组织优质服务机构为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包括隐形冠军企业,下同)提供一对一“订单式”服务。组织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参加专题研修,适时组织一批企业赴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培训学习。建立隐形冠军培育企业负责人联谊会,组建“专精特新”产业联盟,搭建企业间沟通交流平台。组织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开展产融合作对接活动,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为隐形冠军培育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政策性融资性担保机构优先提供担保。将隐形冠军企业作为省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优先支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机器换人试点、产品升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等省级项目申报。 (三)加强示范引导。加强对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的跟踪指导,认真总结在培育提升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在浙江中小企业网和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设“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网上展示馆”,推荐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加入“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每年选择一批隐形冠军企业的典型案例,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介绍,并通过编写案例集、发展报告、组织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示范推广。 本通知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申报表(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8月1日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解读 一、制定背景 中小企业是“制造强省”的基础所在,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既是落实《中国制造2015浙江行动纲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的需要,也是持续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浙江制造”新的竞争优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和省政府《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浙政发〔2015〕51号),引导我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制订《关于培育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通知》。 二、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 (一)培育隐形冠军的要求 围绕“制造强省”建设战略目标,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增强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对品质精益求精,增强“精品制造”能力;引导中小企业聚焦特色发展,增强对特色技术、特色工艺、特色品牌的掌控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对准市场需求持续创新,增强快速响应、快速更新能力。 (二)培育隐形冠军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总结推广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模式,在全省范围筛选1000家左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建立隐形冠军培育库,确认1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 (三)培育隐形冠军的标准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发展工作分成隐形冠军入库培育和隐形冠军确认。入库标准要充分体现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的发展,即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注重特色化生产和经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确认标准是在符合入库培育标准的基础上达到专注生产指标、精品制造指标、特色发展指标和持续创新指标中至少2项指标。 (四)培育隐形冠军的实施工作 隐形冠军培育和确认采用企业自愿申请,相关省级行业协会负责推荐的形式,由行业协会每年在本行业各细分领域内推荐隐形冠军培育和确认名单,并负责真实性审核。各设区市经信委会同县(市、区)经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行业协会审核推荐的隐形冠军培育和确认名单中的企业,提出初审意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推荐,经协会推荐和征求各级经信部门意见,省经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名单。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隐形冠军培育企业,行业协会负责向省经信委提交培育评估报告和动态调整意见,对不符合隐形冠军培育条件的企业,不再纳入培育库管理。隐形冠军企业的确认,每三年由相关协会组织开展评估,省经信委进行复核。复核合格的,重新予以确认,对复核不合格的企业,征求有关市、县(市、区)经信部门意见后,取消“隐形冠军企业”称号。 (浙江省经信委2016-08-11) 江苏:争创50家制造业“隐形冠军” 据《新华日报》报道,近期江苏省经信委发布《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实施意见(2017-2020)》,着力培养“隐形冠军”,其中首次提出要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家。 据统计,去年,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6.6%,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8.4和5.7个百分点,对全省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江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单项冠军”企业有120家,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26家,排名第二的16家。被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培育企业11家,名列全国前茅。 《意见》明确,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标杆引领与面上推广相结合、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弘扬“工匠精神”与提升质量品质相结合,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到2020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产品200个、科技小巨人企业150家,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50家。 培育计划按产品和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精特新产品。专注于制造业,要求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含量较高,重点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产品,以及属于《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中的产品。一类是科技小巨人企业。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效益优的企业,并不局限于制造业,包括新模式新业态,尤其希望能培育出“独角兽公司”(估值达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江苏将实行省市县分级培育的模式,由各地确定本地的标准和入选名单,制定重点扶持政策。对国家认定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省级相关专项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7年第4期) 海南省将在3至5年内重点培育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记者从25日由省工信厅主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题培育会上获悉,我省将在3-5年时间内筛选出500家中小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后备库,并选出200家进行重点培育,着力打造一批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各方面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据介绍,“专精特新”专题培育是为进一步鼓励我省中小微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之路而举办的。“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由企业自愿申报,最终经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确定。 在接下来2至3个月的时间内,我省将持续举行5场专题对接会,对培育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并持续搜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邀请国内各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对培育企业进行30次左右的“一对一”帮扶,并为“专精特新”培育企业提供普惠政策、资金支持等各项服务,助力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 (《海南日报》2018-08-26,王培琳、唐雪珂) 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得到重点培育扶持 为进一步规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管理,日前,省工信厅修订、印发《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申报条件及扶持政策。 《管理办法》明确,经确定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重点培育扶持。包括推荐享受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荐进入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金融、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参加专业展会,发展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以及省知名品牌;开展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在产学研合作、管理咨询、人才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个性化诉求等方面的重点支持。 根据新修订的管理办法,申报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符合两项共性条件和任何一项专项条件,且不存在限制条件所列事项。 两项共性条件:一是规模效益。申报企业应在我省登记注册三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不低于10%,发展前景好,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二是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放思维,能紧跟市场发展步伐,注重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科学规范,诚信经营,信用良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工业企业必须建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必须通过C级及以上认定;近三年无质量事故、无重大安全等责任事故。 专项条件涵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个方面,符合其中任意一项即可。其中,专业化对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做了规定,要求具有较高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的能力,是产业链中某个环节的强者,能为大企业、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某一产品在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本企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精细化则要求企业要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开展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装备水平居同行业领先,产品质量精良。同时,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省级(含)以上品牌1项以上。在特色化和新颖化方面,管理办法也做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企业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或专有技术1项以上,并在生产中应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此外,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发展新型业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行业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 限制条件包括六种情况,有其中之一的,不得确定为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六个限制条件分别为:提供虚假信息的;近三年发生过安全、质量事故的;环保不达标或近三年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的;有偷税、漏税行为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2018年08月10日,赵晓慧) 山西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重培育 强服务 助发展 促升级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部署,省中小企业局提出了“重培育、强服务、助发展、促升级”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牵引带动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整体规划。注重顶层设计,研究编制《全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明确培育标准,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与升级库,择优选择20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入库进行培育,每年确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少于200家。实行分级培育,省市县三级建立培育帮扶工作制度,实施跟踪辅导、帮助解决困难。实施优胜劣汰机制,确定认证有效期为三年,每年评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每三年淘汰一批不符合标准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进行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精准化分析、精细化服务,不断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提升他们的质量效益。 二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素质提升。组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工程,突出抓好企业家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其创业创新、转型升级、拓展市场的能力。依托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从已入升级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每年遴选100名左右的企业董事长到高校进行系统进修培训。在全省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高端培训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进行优先考虑、优先安排。 三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宣传推介。安排专项资金,联合主流媒体,大力宣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典型经验、典型做法,大力宣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开设展示平台,在省、市、县中小企业局门户网站、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示窗口,大力宣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独特产品、名优品牌。搭建桥梁纽带,每年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中博会、APEC技展会等大型综合博览会,参加各种专业性、行业性展会,进行产品展示、开展项目推介,着力提升其企业知名度、产品广誉度、品牌影响力。 四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按照《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中小企业局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财企〔2015〕148号)和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发展的若干措施》(晋政办发〔2017〕11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每年对首次确认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资金奖励,同时为其颁发证书、牌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实现挂牌上市,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租赁融资、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优先安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省市县组织的规范改制、挂牌上市专题培训,加快规范改制步伐、有效对接资本市场。优先考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融资担保优惠政策,积极搭建“政银企”融资服务平台,着力提升融资服务水平。 六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才引资引智,采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培育新业态。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大型国企、上市公司收购,与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并购重组,加快其上档升级步伐。 (《山西法制报》2017年11月13日,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东洪) 培育路径 成就中国隐形冠军的新路径 日本百年企业不是不想扩大而是因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赶不上 提到汉能集团、舜宇光学、金风科技这些大型上市公司, 谁能把它们同隐形冠军联系起来呢?然而, 它们确是所在领域的领头羊。 和日本的百年小作坊相比, 中国企业如何在广阔和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中, 得到更快速地成长和壮大呢?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可循? 一、立足本地市场 在“隐形冠军”概念里, 赫尔曼•西蒙曾把“国际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但如今,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与日本和德国相比, 国际化已经不那么迫切。而深耕本地市场, 挖掘用户需求, 才是中国隐形冠军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 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 中国企业更多是从做进口替代产品起家。例如, 早期正是因为发电省份和用电省份的位置相隔太远, 中国企业才发明了高压输变电技术, 降低了输电线路上的损耗。 而近几年, 中国企业的本土化创新更加耀眼。 最近方太有一款水槽洗碗机非常火, 这正是基于对中国式厨房的深刻洞察。在此之前, 几乎所有西式洗碗机都是一个大柜子, 在普通中国人的厨房里很难放下。而事实上, 中国厨房也不需要大的洗碗机。因为西方人通常会在周末招呼一帮朋友, 来家里烧烤聚餐, 这时才需要消耗大量的碗碟, 并且需要大规模清洗。 而方太针对中国人的厨房, 做了大量的入户调研后发现:普通家庭中会有两个洗碗槽, 其中一个通常会闲置。于是, 它就决定把其中一个水槽改造成洗碗机。在西式洗碗机基础上, 减少了量, 但是加快了洗涤速度。如今这款水槽洗碗机已经成为现象级产品了。 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大中华区研究总监、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的李平认为, 中国新型中国式“隐形冠军”发展的主要路径就是“借力”:一个是借外国企业的力, 在模仿基础上开展本土独特创新;另一个是借中国本土资源的力。 陕西袁家村曾是一个没有旅游资源的破败村落, 但是村长想搞旅游, 专家们考察完都说不可能。后来, 村长就决定全面展示农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利用了村里当地的资源, 包括旧房子、旧土炕等一切农村土得掉渣的东西, 最后竟然深受游客 (尤其是有消费能力的城市游客) 的欢迎。 村长还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例如, 让村里人开展竞标, 决定谁做什么生意。例如, 袁家村只能有一家卖任何一件当地土特产, 而且只有做得最好的人才能做, 每年PK一次。袁家村被称为全国旅游第一村。据说有一年旅游旺季的时候, 慕名而来的游客, 比参观兵马俑的人还多。 中国企业经常会讲一个词语“弯道超车”, 但是在李平看来, 弯道有离心力, 要想超越很难, 弱小的企业更加无法和积累多年的行业老大抗衡。所以, 他提倡“变道超车”捷径, 巧劲的价值观有问题:深耕本地市场, 把别人忽视的, 或者不看好的资源利用好。这就是所谓“巧创”的中国独特创新模式。 二、把持续增长作为纪律性要求 赫尔曼•西蒙曾定义:隐形冠军企业发展要相对较慢。但中国隐形冠军和西方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就是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快。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曹仰锋认为:中国是一个新兴国家, 发展机会多, 增速高。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 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一定要保持持续和快速的增长。 他提到吉姆•柯林斯, 曾在《选择卓越》一书里讲过的一个故事: 1911年10月, 有两支分别来自挪威和英国的探险队, 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南极之旅。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后, 阿蒙森带领的挪威探险队率先抵达, 斯科特带领的英国探险队则晚到了一个月。但更为不幸的是, 后者在返程途中遭遇极端天气, 最后全部罹难。 吉姆•柯林斯分析:阿蒙森能够顺利返程的重要原因, 在于采取了“日行20英里”的持续推进原则。不管天气多糟糕, 阿蒙森都坚持每天行走。而斯科特则是天气好就多走点, 不好就选择休息。 后来, 吉姆•柯林斯提出一个概念叫“日行20英里”, 他认为, 企业应该把持续增长作为纪律要求。而事实上, 这个概念背后隐藏了一种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价值观。它告诉我们, 外界的不确定性, 不可控是常态, 不要让随时变化的天气和路况来告诉企业应该怎么做, 而是要有自己的节奏。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早期也算是一家隐形冠军, 曹仰锋在研究1972年-2017年数据时发现, 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 当其他航空公司业务受到重创, 伸手向政府要补贴时, 这家航空公司当年还在盈利。2008年金融危机来到时, 西南航空也并没有出现大的财务状况。可见, 持续增长是抵抗周期的一个重要保证。从1972年到2017年, 西南航空的平均增幅为21.5%。 所以, 中国隐形冠军一定要遵守快速增长这个纪律要求。 李平认为, 要实现快速增长, 就必须在聚焦深耕核心技术的同时, 增加和探索技术的多元应用场景, 例如舜宇光学的主要技术是镜头, 而镜头可以应用在手机、安保、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各种场景里。每当新研发一个应用场景时, 企业应该派出技术人员与其他合作伙伴 (除了企业, 还包括大学与政府研究院所) 共同研发, 而不是单打独斗。这正是最近大力提倡产学研融合的核心意义。 2011年, 三一重工收购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够收购全球最好的混凝土机械商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在于, 普茨迈斯特的领域太过于狭窄, 他们只做混凝土泵车。 那一年, 普茨迈斯特的创始人已经80岁高龄,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 又恰逢金融危机, 无奈只得卖给了三一重工。而2010年, 全球60%的水泥消耗量出现在中国。三一重工当时已经占到国内40%, 全球20%的市场份额, 再加上它做相关多元化, 规模已经是普茨迈斯特的数倍。 三、根本任务:培养接班人才 全球混凝土机械最好的公司, 如果没有出现传承问题, 会让中国企业收购吗? 而传承问题, 在日本的状况更严重。NHK电视台在2017年年初报道:未来几年, 日本百年企业将会大量倒闭。在日本大田区高精密制造业, 隐形冠军企业消失的速度非常快, 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传承。 为什么会如此?当我们在一边感叹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时, 却很少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百年企业大多是几十甚至几个人的作坊? 尚和咨询管理公司总经理胡光书认为:日本百年企业不是不想扩大, 而是因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赶不上。京都拉面馆里, 一个学徒学和面都要花上三年时间。当一个企业的要素技术和能力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真正去完全传承和发扬是很难得的事情。因为他所积累的技术、技能和能力本身对下一代而言, 是有难度的。 而反思中国企业, 在胡光书看来, 中国很多成功企业目前的状态就是“超人经营”。“创始人是一个超人, 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但只要真正往后退一步, 交给底下人时就会发现, 三天两头出问题, 一旦有一天出不了山, 企业就完了!” “隐形冠军”容易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隐形冠军就是闷声挣大钱, 两耳不闻窗外事, 长年在细分领域维持一个市场份额。胡光书担心, 这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企业必定要面对外部市场的变化, 需要不断积累, 不断扩大。而这种扩大不是单纯意义上粗制滥造的扩大, 而是必须把产品或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复制和发扬。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如果企业家不能将企业经营的基本能力传承下去, 这家企业本身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任何一家企业在管理上的根本任务, 就是培养未来的人才。 其实, 在日本, 有一种普遍认知: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 首先是员工的企业, 社会的企业。在中外管理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一点, 不再把子女作为企业传承的唯一对象。获奖企业之一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 从2011年就开始培养职业经理人, 提出再造经理人, 解决传承问题。 松下 (中国) 前总裁、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委木元哲认为:除了创业的辛苦, 创业者也应该要让孩子看到创业的喜悦和乐趣, 这是作为创业者的责任。 (《中外管理》2018年第7期,谢丹丹) 中国应如何培育“隐形冠军” 11月10日,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的赫尔曼•西蒙教授,在中德“隐形冠军”峰会上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成为“隐形冠军”企业的“秘诀”是,专注于细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始终致力于产品品质和客户体验度的提升。 “中国隐形冠军”应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创新 上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西蒙教授研究证明,对此贡献最大的不是“西门子”之类的大企业,而是大量分散在各自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并成为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它们中有的占据了超过90%的全球市场份额,技术遥遥领先于同行,却又隐身于大众视野之外。 西蒙教授提出了“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的概念。他说,“隐形冠军”必须在某一细分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是世界前三名,或者至少是某大洲第一名;年销售额一般不超过50亿美元;企业公众知名度不高,产品一般是某个消费品的部件或原料。 据介绍,目前德国拥有13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在西蒙看来,“隐形冠军”企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大量“隐形冠军”企业是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原动力所在,它们能够引导大量企业进行创新性发展;同时,“隐形冠军”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能够引导整个产业链更趋完善。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中小企业主动转型,像德国一样,涌现出一大批细分市场、细分行业的“领跑者”。西蒙教授说,中国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发展可以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中学到很多,“要学会专注自己的行业,不要被外界的短期利益吸引,分心去做其他投资。” 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施巴尔女士(Claudia Spahl)说,很多德国企业在普通民众中名不见经传,但却是业界翘楚。德国以拥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为荣。在长三角,德资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超过一半是“隐形冠军”企业。中国也有数十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方中小企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中国也应该努力打造自己的“隐形冠军”企业。 商务部投资事务促进局局长刘殿勋说,随着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和交往的逐渐深入,我们看到,“隐形冠军”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当前我们已经到了提质增效、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发展,始终是中国制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刘殿勋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积极培育出一批小而强的中国“隐形冠军”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价值培育。 政府部门该扮演何种角色 苏州市政府副市长吴庆文说,苏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本地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就是所谓的“专、精、特、新”企业该类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家,涉及精密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其中在行业中处于领跑地位的近200家。它们创造了全市20%的工业增加值,提供了30%的就业岗位。 在“隐形冠军”培育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扮演何种角色? “首先是政府办事流程的简化。”他坦言,这一点德国甚至要向中国学习,中国的办事手续比德国简单。另外很重要的是保护知识产权。 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不断创新。为鼓励创新,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盗版。与此同时,企业要不断创新或保住自己的成果不被他人轻易盗取,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据统计,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为2.7%,远低于德国7.3%的平均水平。公司的投入换来员工的忠诚,员工的忠诚保证了不断的创新,并且创新成果不易随员工离开而流失。“这些经验是中德两国企业都应该认真汲取的。” 本土企业如何跻身世界一流 中德“隐形冠军”峰会日前在江苏太仓召开,这也是西蒙教授第一次来太仓,看到太仓德企名录时发现,很多德企属于世界一流的“隐形冠军”。他十分惊讶,“太仓式精致+德国式严谨”缔造了奇迹。 苏州现有实际运营的德企超过550家,超过一半落户在太仓。其中,近40家是所属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这些企业不仅带来就业、税收等显性效益,更在发展模式、经营理念上深刻影响了太仓本地企业。 多年来,太仓本土企业“近水楼台”借鉴德企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目前,太仓有300多家本土企业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技术转移、共同研发、人才资本等多种形式合作,形成了“太仓式精致”与“德国式严谨”相交融的制造业发展理念和中德产业联动发展局面,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德科技创新合作集聚区。 据了解,为服务企业人才需求,从2001年开始,太仓在全国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多年来,逐渐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育出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今年9月,中德合作太仓双元制本科项目正式开班。 西蒙教授建议,除了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中德间的人才交流。有很多德国学生会来中国、太仓寻找发展机会,太仓的年轻人也可以多去德国实习锻炼,学习语言,开拓视野,培养世界格局。 “太仓将进一步受益于德企的聚集效应。”西蒙教授介绍,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型企业的支持。当一家本土企业和另一家世界一流企业合作时,本土企业自身水平会得到提升甚至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对本土企业来说,这也是展开国际版图、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海外网2017-11-14) 中国隐形冠军的下一步 对照地图找到新大陆 2018年5月23日, 9家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纷纷从全国各地, 赶到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 赶到了由《中外管理》主办的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揭晓暨“长青峰会”现场, 接受来自全场的鲜花与掌声。 在这一天里, 他们聚集在一起, 探讨了诸多有价值的话题:隐形冠军是否应该多元化?如何解决传承问题?如何看待日本的工匠精神?日本家电业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等等……没有喊口号, 没有高呼“工匠精神”万岁, 而是在实实在在探讨企业的未来出路。 在过去的一年里, 工信部首次且相继发布了两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也在各界人士的邀约之下, 频繁到访中国。 如今, 距离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概念的提出已经30余年, 《隐形冠军》著作一书经暨南大学邓地博士翻译进入中国, 也已经10余年。其中, 一拨踏踏实实干实事、善思考的企业家在阅读本书之后, 得其中要领——“专注”二字, 借此逐步确立了行业地位。 那么, 他们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我们身处的时代, 与30年前相比, 我们身在的环境, 与德日隐形冠军的环境相比, 又有哪些不同呢?“隐形冠军”战略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综合来看中国隐形冠军, 又该走怎样的中国式道路? 活力中国:中国隐形冠军的幸运和压力 在当下的中国, 创业最火爆的年份里, 每8分钟就会诞生一家企业。 来自领英《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半, 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 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这两组数据, 可以瞥见中国大地上弥漫着的活力与躁动。而进入经济高度稳定的发达国家呢? 现在日本流行一种说法, 叫“低欲望社会”, 提出者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他看来,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 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他进而预测:世界各国都将面对“低欲望社会”现象, 年轻人晚婚、少子化、对拥有物质毫无兴趣。这种心态不仅会令消费市场大为受伤, 对企业现有经营模式、经济产业结构, 也将带来翻天覆地的惊人改变。 而另一条来自日本的消息是:日本电视台NHK在2017年1月的报道中指出:“后继无人”将导致日本中小企业从2017年开始大量倒闭。日本中小企业经营者中人数众多的“団塊世代” (二战后1947-1949年出生的日本人) 将普遍迎来70岁高龄之际, 有将近2/3的企业却没有接班人。因此日本中小企业倒闭潮将会大幅增加。文章进一步指出, 调查显示:老龄化让经营者更担心的是企业风险, “求稳”心态替代了创新。 位于北欧的丹麦, 年轻人离职创业的情形也不多见。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兼院长、隐形冠军研究专家曹仰锋在丹麦居住工作多年。据他的观察:丹麦许多年轻人并不喜欢单独创业, 更喜欢在一个大的企业平台里工作。因为市场环境高度稳定, 外部的机会少, 创业成功概率较低。再加上丹麦的高税收, 创业收入与就业相比相差较小, 创业意愿普遍较低。 然而今天的中国, 创业公司们以敏锐的嗅觉和超强的行动力, 创造了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商业形态, 无人店、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在线教育…… “中国人最近100年贫穷的时间太长了, 都渴望迅速改变命运。今天注册公司恨不得明天就能上市。”中国隐形冠军研究专家、《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作者、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委邓地如此评价。 作为隐形冠军的舜宇光学有个“名配角”战略始终在镜头技术方面聚焦深耕同时把技术的应用拓展到了广阔的多元场景 当然, 这种显而易见的欲望, 正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强大的助推器。 不确定时代:有别于欧美日的独特生存背景 与活力中国相对应的, 正是“不确定性”。这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们在中外管理隐形冠军论坛上热议的话题。 北大国发院Bi MBA商学院院长、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委陈春花教授, 曾在演讲中多次指出:在数字化生存时代, 企业寿命、产品生命周期、争夺用户的时间窗口, 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商业环境和商业竞争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她在多种场合呼吁:“沿着旧地图, 一定找不到新大陆。” 曹仰锋曾跟踪丹麦和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 发现欧洲的管理者与中国管理者的决策模式有很大的差异现。 其中, 有一家欧州公司在中国市场看到一个新机会, 当中国区总裁兴奋地把这个想法告诉总部时, 总部要求提供一系列数据, 以及完整的市场分析以证明这个想法的正确性。中国区总裁只好说:“我只是凭我的直觉, 并没有详细的数据”。最后, 总部没有同意这项计划, 企业错失良机。 在曹仰锋看来, 由于市场的高度动态和不确定性, 中国管理者依赖直觉决策, 认为只要有10%、甚至5%的机会就会先抓住, 边干边摸索。而欧洲许多企业总部的领导者强调的是理性决策, 如果没有90%的把握是不敢碰的。然而, 在不确定时代, 隐形冠军企业尤其需要一种敏捷力。 根据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大中华区研究总监、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李平观察: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最大的问题, 就是固步自封、保守、速度慢, 且官僚化。而中国企业的决策速度、市场开发速度、产品创新速度都远远高于西方国家。 过去, 德国人常常以产品的使用年限为傲。但如今, 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变革期, 不少行业突飞猛进, 新产品层出不穷, 旧有产品被不断淘汰。中国人平均换手机的频率, 仅为22个月。而需求层次的丰富性, 也造就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产品形态。 但这种高度变动性, 也造成了中国隐形冠军地位的不稳定性。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忠明坦诚:现在中国各行业的集中度、成熟度还没有相对定型。以化妆品为例, 即使是中国最大的美容化妆品上市公司珀莱雅, 所占的市场份额在整个行业中也才0.1%。 “当前的民营经济要打三个硬仗:品牌化之战、全球配置资源之战、集中度之战。现在行业普遍是离、散, 只有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 才能实现有序竞争。那时候沉淀下来的隐形冠军才是比较成熟的。”王忠明分析道。 中国隐形冠军崇尚“新工匠精神” 在充满活力与不确定环境下, 中国隐形冠军面对一些自己独有且强烈的困扰。 相比于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往往一不贷款, 二不上市, 三不多元化, 以长期确保企业的自主与专注。那么,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高度活跃的中国土地上, 隐形冠军企业难以照搬德国的做法。 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得主、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 有段时间就曾深深陷在多元化的困惑里。创业之初定下的“专注吸管50年”的战略, 到底要不要改变?是不是多元化就意味着抛弃了聚焦, 抛弃了工匠精神? 研究日本精益管理、尚和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胡光书讲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日本一家百年企业, 拥有一项高超的技术, 它能够在10秒之内切割一块不锈钢钢锭, 切割面不需要抛光, 像镜子一样光滑。丰田等不少知名企业都是他们的客户。 同时, 他们在医疗领域也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人工关节原本是美国发明的。但美国的人工关节屈伸度不适用于日本人, 因为需要换关节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而他们的生活习惯都是盘腿跪着的。这家企业就基于对金属材料的研究, 开发出了一种可以跪下的人工关节, 很快就在日本占有了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 这家企业究竟是否算多元化呢?胡光书认为, 只要企业将自己最优势的资源和外部需求对接, 并且比别人更好地满足这个需求, 那么这个多元化就是成立的。谨记一点:发挥最大优势是根本。 在通用, 杰克•韦尔奇的战略是:通用电气可以收购各行各业, 但如果买来之后, 做不到行业前三, 就马上卖掉。他认为, 如果在一个领域里, 建立不了绝对优势, 扩大品类反而会成为负担。 “只有基于目的做事情的时候, 不考虑隐形冠军的标签或者限制, 就无谓某种边界了。”胡光书总结道。 可是, 为什么日本可以有那么多存活百年的小作坊?中国企业一定要追求“匠人精神”吗?恐怕这是对日本企业最大的误解了。 当然, 企业也是生物, 也有生长的需求。“有的企业, 外在看起来小而美, 是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隐形冠军, 但是他背后其实隐忧仍在:如何把企业能力变成现代化、可复制和传承的东西。这是关键, 否则企业无法存续。”胡光书认为。日本企业不是不想扩大, 而是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是需要时间的。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过:“我们要学会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品卖到全世界, 这是新工匠精神。如果只有一个店, 是工匠精神, 但不是现代新工匠精神。” 为顾客提供价值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所以, 企业不是不想求大, 而是当市场需求非常大时, 企业总是在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去满足这些需求, 这与自身成长能力有密切关系。 这就回到了对企业本质问题的探讨上。胡光书认为:“隐形冠军”只是外界给企业贴的标签, 只是一个结果和现象。无论德国、日本, 还是中国企业, 他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企业的目的, 在于创造客户。 据曹仰锋介绍, 丹麦的商业形态高度稳定。丹麦人可以连续几年吃一个没有任何变化的餐厅。但如果在中国, 一个餐厅一年不创新, 可能就没有人去了。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喜欢变化, 喜欢新鲜的东西, 商家就不断创新迎合消费者, 让他们选择更多。所以, 不同的商业环境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新必须围绕用户的需求。 所以, 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企业, 也存在一些隐忧, 那就是流行在企业中的“工程师文化”, 这意味着工程师在企业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有时未必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因此, 创新需要倾听用户的声音和想法。 而日本呢, 日本财经作家坂本光司先生, 曾走访过7500多家日本中小企业。据他观察, 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都来自于中小企业。在他看来, 在这些企业中, 仍然存在着两种新旧工匠精神。以前日本的匠人生产的是产品, 而不是商品。商品才是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给客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东西。 胡光书认为:不要把“工匠精神”、“小而美”这种精神和文化当成目的性, 或者一种追求的东西。否则, 企业就会有很多困扰:是不是要多元化呢?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做隐形冠军呢?它本身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现象, 一种结果。 所以, 为顾客提供价值才是最终的目的。外人给企业贴什么标签都没关系, 企业始终考虑的是市场、客户、外部环境的变化。 创造新型中国式隐形冠军 那么既然如此, “隐形冠军”战略到底应该是一个阶段性战略, 还是企业未来的终极战略呢? 曹仰锋认为, “隐形冠军”是一类特殊企业的名称, 有其独特的标准, 主要是在某一细分市场上的专业化冠军。如果一家隐形冠军在市场上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 它也需要转型, 进入新的市场领域, 所以, 隐形冠军不应成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从目前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它们在早期就属于隐形冠军。曹仰锋认为, 隐形冠军在战略定位上不应过于狭隘, 只聚焦于某些产品。“产品只是价值的载体, 如果某个企业定义自己:要做全球最大的XX产品生产商, 那会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这样的战略定位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的使命是解决某一重大问题或者用户的某一根本需求, 任何产品的价值都要有时效性, 需要不断创新和迭代。 李平教授的观点恰好相反:“我还真不认为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隐形冠军对相当多数的企业, 实际上就是最终目标。” 他以舜宇光学举例, 这家企业原来是做普通光学镜头的 (例如相机镜头、显微镜镜头、望远镜镜头等) , 后来又逐渐扩展到手机镜头、监控系统镜头、医疗镜头, 还有车载智能镜头等领域。现在它已有两百多亿的规模, 中期目标是成为千亿企业。 在中国, 规模能达到如此之大的隐形冠军不多, 但舜宇光学仍然被认为是一家隐形冠军企业。这是因为它始终聚焦在镜头技术方面专精深耕, 只是把镜头技术的应用拓展到了广阔的多元场景。舜宇光学称之为“名配角”战略——为系统集成商提供核心零配件。 李平称其为“专精核心能力的应用多元化”, 因此隐形冠军的关键不在规模大小, 也不在是否“隐形”, 而是在于是否“专精”或“专一”。因此, 李平和曹仰锋甚至一起建议将“隐形冠军”改称“精一冠军” (niche champion) 。如果隐形冠军比其他企业更早迎来发展瓶颈, 舜禹光学“专精核心能力的应用多元化”战略, 就能帮助企业成为大而强的“精一冠军”或者新型中国式“隐形冠军”。 李平认为:通常意义上, 人们认为“天花板”的概念太过静态, 实际上可以找到动态方式, 把天花板顶出去。这就需要通过寻找新的应用市场和使用场景。企业不能总是拘泥于老客户, 完全可以选择“老树发新芽”。 那要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未来某天被颠覆或者取代了呢?李平认为:“我所看到的大多数被颠覆的行业只是萎缩, 而不是完全取代。”以柯达为例, 虽说普通老百姓已经看不到柯达了, 但是专业拍电影, 高级摄影师还是会用光学胶片, 其利润率反而很高。这更加说明了依托技术, 寻找新场景的重要性。 李平是个阴阳平衡论的信奉者:“很多企业一说, 要不就是大而全, 要不就是小而精。事实上, 我希望核心技术上是小而精, 但应用领域是大而全的。”如果应用场景非常窄的话, 就说明那不是一项有市场潜力的技术, 不应该过于重视它。 另外一种价值观 那中国企业究竟该向“隐形冠军”理念学习什么? 对于从2003年就开始研究“隐形冠军”概念的国内学者邓地而言, “隐形冠军”概念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 从一开始就没有变过。“起码中国企业家知道了,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做企业的价值观。不是关心我做得多大, 而是关注给市场提供的价值。” 2004年, 邓地造访过一家叫“凯驰”的德国公司, 它主要做高压清洁设备。虽然它只是一家中型企业, 但却在做很基础的研究, 包括对材料进行耐高温、高寒的基础性实验。而在中国, 同等规模的企业却很少做这样的事。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领悟到“聚焦”的重要性, 即使一个中型企业也能保持活跃的研发和市场竞争的优势。 15年前, 邓地写《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一书时, 还把关注点放在企业的市场份额上。但现在他开始更多思考企业背后的价值观。在他看来, 对于企业家而言, 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事业的选择上, 更在于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杨壮教授, 曾有过一段经历, 他在向诸多企业家介绍阿米巴经营时, 问:“你们有多少人真的相信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现场稀稀拉拉, 只有20%的人举起了手。而该群体竟然还是国内某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传播机构。 胡光书许多年前就对此有深刻记忆。2006年, 他曾带领中国企业高管到日本研修。在参观日本企业时, 创始人分享了自己对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理解。听完, 不少企业家私底下说:这些都不用讲, 都是假的, 说给人听的。 “你们不懂就永远做不好。”胡光书严肃地说。而如今, 中国企业家的口头禅往往是“弯道超车”、“资本运作”这些最时尚的词语, 却丝毫不提价值观。胡光书一贯的观点是, 现在, 企业为社会贡献价值, 已经不是说一种漂亮话了, 而是企业生存的本能。 通常人一般会认为, 在水龙头领域不容易产生重大的科研发明。但是有一家做淋浴喷头的瑞典企业, 就选择从环保的角度切入:研究怎么能让洗澡少用水, 但同时又让人感觉不到水少了。它最后就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在水喷出的那一瞬间, 把空气打进去, 空气和水融合以后, 就会让每一个水滴变大。洗澡时, 就会感觉水很多, 但实际上比平时少用了1/3的水。 这项技术实现并不难, 但关键是背后的思路和角度。中国隐形冠军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 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在坚守聚焦、奉献、低调、扎实等基本价值观上, 并让这些价值观给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隐形冠军奉行的另一价值观, 不仅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而且终会让它们收获社会和历史的高度尊重。 (《中外管理》2018年第7期,谢丹丹) 培育全球价值链上的“隐形冠军” 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更多GVC上的“隐形冠军”,对于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制造业是现代化强国的基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方向、具体路径和政策取向。笔者从全球价值链(GVC)中产业链向上延伸的角度,对建设制造强国提出一些补充性的分析。 中国制造企业应不断向上延伸产业链 笔者提出,鼓励中国制造企业努力向上不断地延伸产业链,在生产者主导的价值链中,就是培育GVC上的“隐形冠军”,就是产业升级的具体行动,就是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做大,就是当前和未来产业政策应该鼓励和支持的方向。 从全球经济的内在联系来看,这次中美贸易摩擦,美方欲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痛下狠手,其实想打乱的是中国参与GVC的分工循环体系,并试图抑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的进程。事实说明,建设制造强国必须高度警惕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在关键时刻对中国产业安全发出威胁。而具有这类性质和能力的供应商,一般被称为“隐形冠军”,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世界但却鲜为人知的企业。这些“隐形冠军”不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发生联系,但却因掌握行业的关键知识和技能,享有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地位,因而往往是具体产业命运的真正控制者。 “隐形冠军”的特征 GVC上的“隐形冠军”,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性。 1.中间投入性。在投入产出的产业链上,这些企业的产出是GVC下游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中间投入,它们的销售收入就是下游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投入成本,即作为原材料、零部件等计入下游最终产品企业的会计成本。 2.知识技术密集性。在产业活动的内容上,由于这些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消耗或投入巨大的人类脑力劳动,因此,其产出中含有丰富、密集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该部门是把知识、技术、技能和人力资本带入最终商品部门生产的“飞轮”。 3.报酬递增性。从成本收益来看,这些企业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投入性质,因此,属于报酬递增的产业部门。最典型的是,芯片的生产活动。第一张芯片的生产成本几乎全部是前期投入的固定成本,但是后续批量化生产的芯片的边际成本几乎趋向于零。由此,其生产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出现报酬递增的现象。 4.产品高度差异性。在生产同一类产品的同类厂商中,其品质因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的差异,相互间都会表现出巨大差异,这是这些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的重要特性之一。产出之间的差异,不是最终消费者可以用心理感知的,也不是可以主观准确评价的,而是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按技术标准和等级等参数进行测试。 5.较高的进入障碍。对知识技术的投入差异,构成“隐形冠军”类的中间投入产业最大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中国企业如果没有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工匠型的、历史性的耐心,如果没有长期在GVC上进行国际代工的经验和对其深刻了解与理解,要在这类GVC上“走上去、走进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软肋和痛点 中国企业过去处在GVC上的加工装配等生产的最终环节,往往是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目前处于这个价值链上游的“隐形冠军”在全世界有3000多家,其中德国数量最多,拥有1300多家。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业规模也列世界前茅,但是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极度缺乏像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那样的行业“隐形冠军”,其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材料大都垄断在国外“隐形冠军”企业手中。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小到圆珠笔笔头的球珠、高铁列车上的螺丝钉、电子产业的高档芯片、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等,都是中国在产业链上的软肋和痛点。与此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下游的中国产业,都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发生时的牺牲品。 能否培育更多的“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能否迈向制造强国。 中国主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都通过依赖投资或收购兼并下游的加工厂和零售店来达到,而是需要培育更多的“隐形冠军”,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迈向GVC的中高端。“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因此,未来应根据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性和紧迫性,某些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逐步向上延伸产业链,专注于产业链上的技术知识密集环节。 总之,要争取把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应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 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更多GVC上的“隐形冠军”,说明我们过去认可的某些经济理论已经过时,尤其是不能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去继续实施所谓的扬长避短策略,放弃对GVC上游的某些高知识技术密集环节的追赶,而是应该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实施扬长补短策略,全力拓宽瓶颈部门。 过去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长期定位于GVC上的低成本环节,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当开放战略把自己定位于专业化生产初级要素产品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会使其产出增加并使其出口具有竞争力;同时会使缺少比较优势的资本品进口增加。这样,国际贸易的规模就成为内生变量。对本国比较优势偏离度越小,其产出就越有国际竞争力,出口就越多;同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品产业产出会减少,相应地对其进口会增加。但是由于有竞争力的出口会带来更多的收入,使得该国有条件实现这种进口。这一理论基本上反映了过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贸易量迅速增长的历史轨迹。不过,该理论对未来中国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建设制造强国战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其中问题之一是:当我们把自己定位于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产品时,并不能排斥其他初级要素密集的经济体也作为竞争者参与竞争。当某些可能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体进入全球化市场,而地区的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升级因种种原因出现滞后时,再继续把竞争优势集聚于原来的初级要素,可能非但难以实现出口收入的持续增加,反而会陷入“贫困化增长”的不良格局。 问题之二是:案例研究证明,以不适当的方式把自己定位于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很容易在全球价值链的网络中,被走“高端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先进企业俘获,很容易在市场势力非对称、非均衡的网络中,被长期锁定在GVC的低端,长期走“低端道路”,其产业升级的任何实质性努力,都会遭到高端企业的阻击,因而只能长期维持粗放型增长模式。 问题之三是:这种定位容易在不安全和不稳定的GVC中,成为被上游企业遏制的对象,从而影响国家产业安全。这个事实已经为这次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践所证明。 根据动态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战略性瓶颈部门的拓宽,可以从幼稚产业开始。按照德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可以对幼稚产业设置阶段性的成长保护期,以隔开外来竞争。在保护期内,政府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提高竞争力。除了可以补贴消费者、使用者,以及鼓励国内消费者优先购买国货外,还可以通过鼓励产业内的优势企业进行资产兼并,迅速做大做强。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的产业政策采取鼓励生产者提高产量的办法是低效的,甚至容易导致相关政府部门“被俘获”,出现欺诈和腐败现象。应该按照发达国家补贴幼稚性新兴产业的通常做法,主要采取补贴消费者的办法。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国内消费者或用户用货币投票机制选出最强的生产者,淘汰落后企业。同时可以减少欺诈和腐败现象。 如何培育中国的“隐形冠军” 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更多GVC上的“隐形冠军”,对于中国打造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制造业是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如果说小国经济可以通过嵌入全球经济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从而建立起依赖外部关系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话,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来说,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靠不断增长的、规模巨大的内需优势,去建设独立自主的、开放的工业经济体系,是中国最需要选择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的、关键的技术和知识,是市场换不来的,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必须独立自主研发,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基础厚实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军事工业。不过,我们强调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必须独立自主研发,并不是主张闭关锁国、关门研发,而是要在GVC的开放链条上,大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要素,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当然,考虑到国际分工,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诸如芯片、精密仪器、飞机发动机、传感器等所有领域和环节都取得绝对优势和控制地位。另外,中国目前欠缺的技术,也不可能都由国家出面来不惜代价地组织追赶。因此,一是在实施扬长补短策略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力量去补最短的“板”,由此边际收益会更高;二是更需要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民间、市场和中小企业在战略追赶中的主体作用。根据笔者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长期观察,未来中国企业攀升GVC,可以采取的针对性政策是:让大型国有企业搞连续性的累积性创新,而破坏式的颠覆式创新则放心地交给民营企业去做。前者需要长期的积累,有时必须忍受一定时期的甚至较大的亏损,比如大飞机项目、大型船舰、大型电机工程等;后者处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最高境界是颠覆产业和产品的界限和定义,民营企业当之无愧会成为主力军。三是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产业中,在开始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国内的民营企业开放。加大对内开放有利于民营企业把这些产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以防止急促的对外开放使这些产业丧失竞争力。 (《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6期,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刘志彪) 由隐形冠军的成功特质透视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 一、隐形冠军企业的定义 有这样一群企业, 他们只关心自己能做什么, 并在狭窄的专长领域做到最好;他们的年销售收入一般不超过10亿美元, 但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令许多跨国公司也望尘莫及;他们几乎不为外界知晓, 但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占据全球滤水器市场份额85%的“布里塔”, 占据全球卷烟机市场份额的90%的“豪尼”就是它们的代表。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首次将它们界定为“隐形冠军”, 明确指出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 二、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特质 1.战略目标坚定明确并专注于狭小的利基市场。 世界级隐形冠军企业从创业之初就致力于成为所在领域的全球最优秀企业, 为客户提供最出色的技术和服务, 占据最高的市场份额, 因此只选择被大企业忽略或难以涉及的相当狭窄的细分利基市场, 并专注于在所选择领域做到最好。 2.主导产业技术标准获取高额利润。 独特的市场定位使得隐形冠军可以避开与强势企业的正面冲突, 以奇取胜;而高度专注又使其无论是技术还是洞察力, 必然有超越对手的优势, 从而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制定行业的游戏规则, 掌握行业的发言权。 3.嵌入全球产业链条关键位置与世界卓越企业构建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 由于依靠高度细分市场, 以及不同一般的高度专注, 贴近客户和个性化服务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卓越企业的合作伙伴, 并与客户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稳定且极其密切的关系。 4.持续不断的创新领跑行业发展。 纵观世界范围的隐形冠军企业, 无不是凭借在所属的领域中, 在技术层面或者商业操作模式上的关键性创新, 才取得骄人的业绩, 并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最终以并不巨大的规模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 5.全球化的自主销售与营销模式。 为弥补高度专注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不足, 以及本土客户资源长远有限的缺陷, 隐形冠军企业在商业活动的地域分布方面多采取全球化营销, 并且多通过自己的子公司来服务全球的目标市场, 不把客户关系交给第三方。 三、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现状及发展关键 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2005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 截至2004年底, 我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27.33万家, 其中, 成长型企业为16958家, 仅占全部中小企业比重的6.2%, 其比重明显偏低, 且现有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不强, 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报告还显示, 从规模优势系数来看, 成长型企业的规模成长优势与企业的规模档次成逆向关系, 但在最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中, 经营规模则与成长能力正相关。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如何在保有成长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强做大,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规模经济优势是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 四、由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透视中小企业成长关键 1.把握中小型企业的产业特质, 选准产业切入点及战略合作 伙伴。有限的资源使中小企业只能选择较不具规模限制或资源需求较少的产业, 这些产业多具有规模经济不明显、技术复杂度低、进入障碍低、生产过程可多段分割等特质, 形成了独特的中小企业生态。首先, 中小企业产业价值链细分充分, 专业化生产程度高且竞争更为激烈。其次, 中小企业产业价值链的集聚整合往往表现为依附核心企业发展的特征;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成功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准产业切入点, 以及未来的战略合作伙伴。 2.实施柔性专注式成长战略, 避免盲目多元化。 在全球竞争的今天, 中小企业在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竞争过程中, 要想确保自己在缝隙市场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就必须投入全部的资源。这需要中小企业必须将企业家个人对于专注的自觉意识提升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专注成长战略, 这是抵御企业成长和诱惑之间矛盾的根本。但专注不等于刻板, 专注不排斥转型, 只是这二者都须建立在相关利基基础之上, 将自己当前的优势与企业已有优势相结合,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把握产业价值链利润分布的转移规律, 主导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及发展。 在产业价值链上有两个基本变量。一是各种业务的收入分布, 二是各种业务的收益分布。收入集中的业务不一定是收益集中的业务, 并且这种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技术的出现或顾客需求的巨大变化, 都可能使高收益的业务转变为低收益业务。因此, 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在现有产业价值链中占据最恰当节点, 利用建立在高度专注基础上的技术优势, 主导行业技术标准, 掌握主导权利。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产业客观运行状况的考察, 超越现有条件, 准确预见未来市场利润分布, 始终将技术标准的制定掌控在自己手中, 为未来竞争争取有利的利润空间, 创造永久竞争优势。 4.采取多元化全球利基营销模式, 构建国际自主营销渠道。 如前所述, 中小企业的产业特质决定其产品市场服务面必须狭窄而深入, 因此本土客户资源长远受限, 这就决定其市场覆盖面必须有全球意识, 并且要通过自建全球分销系统牢牢掌控有限的客户资源。为此, 中小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注重与消费者建立个性化的联系, 更贴近客户。同时要注意中小企业的利基市场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行业或者不同的地域, 为防止利基市场的枯竭增加企业的生存机会, 一旦有条件, 企业应当注意发展多个利基市场, 避免单一利基市场的风险。 5.苦练内功勇于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事的多是技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 被模仿的可能性相当大, 创新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在创新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 二是通过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改变竞争优势参数。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核心产品上, 同时也体现在包括服务质量、品牌知名度、客户关系、销售网络、人力资源等软件因素上。以市场潜在需求为导向, 针对市场目标顾客的利益关注点的变化, 将技术创新紧贴市场需求, 在顾客最看中的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 便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并保持市场份额的关键。 (《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4期,石家庄经济学院 谷立霞、陈晔、赵瑞芬) 经验借鉴 美日韩“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经验及对天津企业建设的启示 摘要:“专精特新”是天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是加快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经验,凝炼出国外“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共性因素,提出天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相关建议与对策,供决策参考。 “专精特新“是我国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企业或产品的特有称谓,“专精特新”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外对这种经营差异化、市场专注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支持方式,其中,美国、日本、韩国的做法最为成功、最富特色和典型意义。美国和日本的“专精特新”企业被称为利基企业,韩国的“专精特新”企业被称为中坚企业。充分借鉴国外“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经验,对有效弥补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的短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典型做法 (一)美国的利基企业建设 美国的利基企业往往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重点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创造出单一产品和服务优势。美国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支持利基企业发展,其主要做法如下: 1.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在全国设立了由1.3万名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经理服务公司和95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通过自愿、签订合同等方式为小企业家服务,提供创业准备、计划拟定、公司成立、行政管理、商业理财等方面咨询。 2.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帮扶作用。 受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各类专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经常聘请一些行业专家为本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进行经营诊断与技术指导,80%的费用开支由联邦政府提供。 3.制定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发展。 为帮助利基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美国制定了“小企业出口流动资本项目”,使多数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个项目为利基企业提供短期出口信贷。 (二)日本的利基企业建设 日本将利基企业分为三类:潜力型NT、NT型企业和GNT型企业,其中,潜力型NT是NicheTop的缩写,译为高利基企业;GNT是GlobalNicheTop的缩写,译为全球高利基企业。与中小制造企业整体平均相比,NT型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率和利润率等绩效出色,是“优秀的中小企业”群。潜力型NT企业利润率略低于NT型企业,是在近10年形成的。日本对利基企业的支持政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主要做法如下: 1.强化企业认定,加强企业宣传。 日本在2006-2009年间,实施了“朝气蓬勃的300家产品制造中小企业”评选项目,每年评选300家企业并予以表彰,给予免贷款担保、吸引人才等优惠支持。2013年10月评选出100家在全球利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并对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整理和总结,作为其他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指南。2013年12月,日本开展了“300家优秀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评选”活动,树立标杆企业,增强社会认可度,激发企业积极性。 2.制定特支计划,激励企业创新。 日本政府非常善于通过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日本专门制定了企业技术开发补助资金支持政策,该政策有力地帮助了日本潜力型NT企业升级为NT型企业。另外,日本一些重点地区还专门针对GNT企业制定了支持计划,例如,2013年6月日本提出了“紧急结构改革计划”,对力争成为GNT企业的中小企业给予财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尽量降低企业风险。京都府2013年制定了培育GNT企业补助金交付制度,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三)韩国的中坚企业建设 2010年,韩国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坚企业,到2020年韩国计划培养300家“中坚企业”,目的是引导韩国从人力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产业中脱离出来。为了让潜力型中坚企业扩大国际市场的事业领域,降低企业的负担,韩国制定了中坚企业培育战略,主要做法如下: 1.建立系统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韩国在产业发展相关立法中,明确了中坚企业的内涵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依据,对已完成培训课程的中小企业,放宽其税收、资金流通条件。政策规定:对已完成培训课程的企业,在3年放宽期内的税率是7%,过了放宽期后,在1~3年的缓和期内税收为8%,4~5年内为9%,税率逐年增加。同时,对普通研发税额扣除给予一定优惠,在放宽期间优惠25%,之后1~3年内优惠15%,4~5年内优惠10%。 2.建设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组建了提供海外市场和营销信息的“中小中坚企业国际营销支援中心”;建立了“企业主治中心”,在百个以上的企业群里开展“一对一”相关技术障碍事项咨询;知识经济部还选定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300家潜力型企业,借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整套支援方案,冀望这300家中坚企业拉动韩国经济发展。 3.强化企业原始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韩国专门针对中坚企业,拟定了支援产业原创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到2020年发掘300项有前景的技术,同时设置了企业难题解决中心,协助减少政府技术创新政策与企业实际所需技术的差异,强化政策精准发力。 4.加大企业人才培育力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保障,韩国制定了专门的促进中坚企业人才培育的政策,设置了中坚专业人才综合雇用支援中心,及支援海外聘用人才与聘用先进国家退休技术人员的政策。 5.帮助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韩国针对中坚企业制定了专门的出口政策,如,设置全球营销支援体制,协助解决有意拓展全球市场的中坚企业所面临的专业人才、信息与海外网络不足等障碍。 二、国外“专精特新”企业建设思考 从美国、日本、韩国三国“利基企业”、“中坚企业”建设特点来看,三国政府的推动措施可以归纳为强化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强化企业服务三类专项举措,同时,这三类举措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既具有交替性又具有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三维支撑体系,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另外,这三类举措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仔细分析,本文认为,政府引导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策支持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服务体系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对天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的启示 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主要以资金直接支持方式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多途径、多形式的支持方式。因此,借鉴国外经验,从强化政策支持、深化企业服务、加强政府引导三个方面,形成推进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的新战略、新举措。 (一)强化政策支持 构建“专精特新”企业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是“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典型政策做法,围绕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尤其是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需求等,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化税收减免政策、研发税费优惠政策等。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银行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尤其是企业“专精特新”项目的专项支持,力争信贷规模的增幅稳步攀升。三是完善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建立民营信用担保机构,规范担保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不断拓宽其融资渠道,探索推进中小企业债券和票据的发行。四是探索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和设备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为企业构建多途径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深化企业服务 1.建立市区联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建议天津采取“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构建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小核心”是指由市和各区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组成的联动工作小组,“大网络”是指在政府引导下,围绕各区县的主导产业、企业特点、企业需求新建的、整合各类服务机构的、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小核心、大网络”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各类创新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管理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节能减排、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并逐渐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调、动态有序的市场导向型服务体系。 2.深入开展“一企一策”战略规划帮扶行动。 纵观美日韩“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程,政府帮扶企业捕捉市场机会、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天津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借鉴美日韩做法,组建专家小组或科技特派员队伍,重点开展“一企一策”战略规划帮扶行动。一是帮扶企业优化规模结构,科学规划发展定位,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向“小而优”、“小而强”发展。二是帮扶企业做好战略规划,根据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产品特点等,培育企业发现商机、持续创新、营销等关键性能力。三是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帮助企业分析细分市场,发现市场机会,引导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三)加强政府引导 1.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 “小规模,大协作”是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的重要支撑,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可实现共荣共赢。天津在发展“专精特新”企业过程中,要及时引导企业加强与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合作:一是构建功能齐全、层次明晰、系统合理的中小企业协作服务平台,打通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难、配套难的路径藩篱。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知名度不高等原因,一些好的产品和技术很难被大企业获取,搭建专业化配套协作平台,能够有效解决两者信息不匹配的难题,快速突破合作难的困境。二是以大项目、大工程为依托,引导大型企业主动寻求中小企业合作配套。大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协作配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大企业主动寻求合作,能更直接、更有力地推进合作进程,促成合作成功概率,通过大项目、大工程带动,有计划地引导大型企业走协作配套的发展模式,快速、有效地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共生网络。三是重点扶持协作配套的“专精特新”企业。注重对配套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甄别与筛选,选拔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帮扶潜力企业拓宽配套协作的领域,延伸、细化和拓展合作的产业链,打造出一大批细分行业冠军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升级。 2.引导企业规划和实施“专精特新”品牌战略。 从国外企业发展成功经验来看,打造品牌一直是国外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也是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成果导向。目前,天津中小企业自有品牌的市场价值和知名度偏低,缺少品牌溢价,为此建议:一是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小微企业管理和运用商标、品牌的能力。二是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争创驰名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品牌创新的投入,培育“种子企业”,实现从无名品牌到知名品牌,再到高附加值品牌的升级。三是注重以企业集群为依托,以富有“专精特新”特质的中小企业产业群为载体,打造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扩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的知名度。 (《天津经济》2018年第1期,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 李晓锋) 日本制造背后的隐形冠军 日本的很多小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术,磨练一项工艺,在一个领域长时间的专注,使这些企业更容易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在日本,有460万家中小企业。日本经济产业省每年都要评选“最有活力的中小制造业企业300强”。2007年的名单显示,300强中,单个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很高份额的有54家,在日本市场独占鳌头的高达109家。这些企业虽然默默无闻,却在各自的行业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日本产业界响当当的隐形冠军。其实,日本中小企业的活力及其影响力并不仅仅限于300强企业,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与工艺、强大的配套能力,日本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探讨日本能够产生大量隐形冠军的社会基础与经济基础。 “下包制” 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置身于一条被称作“下包制”的产业链上。可以说,每个行业就是一座金字塔,塔尖上是世人皆知的丰田、松下这样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将核心技术之外的零部件生产和加工工序全部外包给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进一步将核心技术之外的零部件和工序层层下包。越往下走,企业数量越多,规模越小。这些中小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构成了日本产业金字塔牢固的塔基。 在下包制的产业链上,上游的企业往往把每一种零部件仅交给一两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去做,因此供应商的归属感很强。比如说在汽车生产领域,就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这家企业是丰田系的,那家企业是日产系的。这样明确的归属感,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极其稳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长达数十年、跨越好几代企业领导人。而且,配套企业只为少数大企业服务,订单稳定,市场风险也小,便可专注于技术研发。日本的很多小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术,磨练一项工艺。在一个领域长时间的专注,使这些企业更容易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在下包制的产业链上,企业间的互动也是非常频繁的。发包企业会派驻人员帮助小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会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有时配套小企业的方案会被发包的企业采纳。在汽车行业,零部件加工的图纸就是由配套企业设计,事后经发包企业追加承认的。为此,日语里还专门发展出一个词汇,叫做“承认图方式”。另一方面,配套企业之间也会经常交流心得,切磋技艺。 产业链的形态特征最终导致了日本国内市场上独特的竞争结构。中国市场上常见大量的中小企业涌到终端市场,与大企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在日本市场上,中小企业则常常通力合作,共同辅佐少数大企业的发展。全日本汽车行业仅有16家生产商(中国47家),摩托车行业仅有4家生产商(中国150多家),终端产品的竞争主要就在这些大企业间展开。因为参与竞争的企业较少,每个企业都把竞争的重点放在品质、款式、服务等价格之外的环节上,因此造就了“日本制造”目前在全球的地位。 “一亿总中流” 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哈佛大学教授费农曾经形象地指出,企业家都有近视眼。一个国家企业家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成长的市场环境的约束。日本能够培育出大量隐形冠军,与该国独一无二的国内市场有很大关系。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迅速成长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流的社会。在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上世纪80年代,甚至出现了“一亿总中流”的说法——一亿两三千万人口中,有一亿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在这样一个以中产阶级为绝对主体的社会里,日本的国内市场变得极为平等。如果我们早已习惯了消费的阶层性非常明显的中国市场,那么日本市场的均等程度就会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以香烟为例,日本的自动售货机里,最便宜的日本产“七星”每包290日元,最贵的进口“百乐门”每包350日元,相差不到1倍。 在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日本市场上,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商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廉价商品。消费者的需求、品味显得细腻、多样而易变,加上日本市场的规模有限,大企业往往难以依靠规模效应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据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回顾,丰田在二战以后一直探索如何针对日本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有效率地生产汽车。丰田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与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机动灵活的下包制协作体系。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西口敏宏的研究显示,198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生产600万辆汽车,要通过6000名采购人员直接向3.7万家供应商采购零部件和相关服务。而在日本,丰田仅依靠300名采购人员向300家一级供应商采购,便实现了360万辆的产量。支持这些一级供应商的,是深入到第四级乃至第五级的中小配套企业群。 “职人气质” “职人气质”是理解日本中小企业的一个关键词汇。日语里的职人气质主要包含3层意思。 第一层含义是精益求精。众所周知,改进产品质量,把合格率从60%提升到99%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与把合格率从99%提升到99.99%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几乎完全相同。在客户的要求或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前一种提升并不困难。然而要实现后一种提升、追求极度的品质,却必须有赖源自内心的动力。多数日本中小企业家正是在“职人气质”的驱动下,为了增加小数点后9的位数而精益求精,孜孜奋斗。 第二层含义是每个中小企业家都以掌握高超的技艺为荣。这些人就好像古代的工匠,把产品看成一件件凝聚心血的作品。他们最为关注的不是商业上的得失,而是这些作品的品质达到什么层面,以及自身掌握的技术和工艺进入到什么境界。在日本中小企业家群体里,弥漫着一种以熟能生巧、技艺提升为荣的风气。 第三层含义是除了中小企业家本人以外,上下游的客户、身边的同侪、商品的最终消费者,都对产品的质量有独立而严格的评估标准。这些惺惺相惜的同行、识货的买家,鼓励着中小企业在技术和工艺上不断突破。 现场、改善、技能、熟练 要感受日本中小企业家身上的“职人气质”,看他们每天挂在嘴上的那些口头禅就可以略晓一二。从富有商业精神的中国企业家那里,我们更多听到的是整合、并购、资本运作、多元化等词。而日本企业家们最爱提到的词语,则是现场、改善、技能、熟练等,质朴而低调。 现场,日本人更多地将其理解为生产车间,即管理的第一线。日本所有中小企业老板都会强调现场的重要性。他们爱说“决策的关键就在现场”,“不去现场,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的老板是最没出息的”。 改善,这个词也演化为了日本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日本人对于改善的理解是:现场始终在变化,质量的提升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这些都有赖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每个人提出的改善的建议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细流汇集成河,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技能,这个词在中文里与技术的区别相对模糊。但是,日本人却将两者的不同上升为制造业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是画在图纸上的东西,技能却是一门手艺。技术可以标准化,可以复制,可以引进,技能则依赖师徒传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的技术,必须要拥有高超技能的人才,才能转化为卓越的产品。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欧美的航天、汽车、精密设备的生产商到日本下单。不是因为这些欧美厂商不掌握生产技术,而是日本有很多掌握技能的熟练工人,能够最准确地将图纸上的设计变为产品。 熟练,日本的中小企业里,常常可以见到从老板到工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精心地打造一个零件,苦练一项技艺,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他们看来,中小企业在研发上赶超大企业不切实际,但是长时间对一项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注,通过熟能生巧形成的技能,可以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久不衰。 人性化管理 中小企业在一些国家的形象,常常是与“血汗工厂”联系起来的。似乎企业规模越小,管理就越不完善,侵犯劳工权益的现象就越容易发生。日本的中小企业则在这一点上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看法。日本中小企业的劳务管理,常常将市场经济温情的一面充分地体现出来。 “不要把员工看成企业的负担,而应该看作企业的财产。每次经济波动周期来临,公司都是依靠员工克服危机、共渡难关的。”一家日本小企业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定期召集员工开会,让大家集思广益,讨论机器怎么摆放、人站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动作最合理。每月至少收到三四十条生产合理化建议。厂里每一条生产线起码能改进三四次。10年下来,厂里的常备库存量减少了4/5。” 很多中小企业实行最传统的日本式管理:终身雇佣,论资排辈。“我们从不搞严格的绩效考核”,“只有把员工当成亲人,员工才能成长”。在这些老板看来,要想把企业做到极致,光靠普通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员工的潜力。而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沟通和放权,都是挖掘员工潜力的有效方法。 (本文节选自《第一财经日报》) (《印刷经理人》2008年10期) 小而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力量 在很多人印象中,德国制造被认为代表着世界高端品质。这除了因为德国有大众汽车、西门子、戴姆勒、宝马、博世、贺利氏等大型高端工业制造企业外,还因为这里诞生了千万家小而强的“隐形冠军”企业,它们才是“德国制造”的支柱和骨干。 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提供的数据,德国99.6%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提供了79%的工作岗位,贡献了超过55%的经济附加值。在这些中小型企业中,隐藏着很多不知名,但产品和市场份额在世界数一数二的企业,这些企业被称为“隐形冠军”。 赫尔曼•西蒙被称为“隐形冠军”之父,他长期跟踪和研究隐形冠军企业,并著有《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根据他的定义,隐形冠军需具备三个标准:一是在某个领域处于世界前三强的公司或者某一大陆上名列第一的公司;二是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三是并不众所周知。尽管营业额是一个动态标准,不为大众知晓也是一个不太精细化的指标,但这个定义还是大致为我们描绘了当前隐形冠军的形象。 根据这个界定,德国很多隐形冠军远没有达到世界500强的级别,就算在德国也排不进前100名。在一项抽样调查中,这些隐形冠军的平均年营业额只有3.26亿欧元,四分之一的公司只有不到5000万欧元的营业额。从全球范围来看,这规模确实很小。然而,就是这些小公司,却是真正有力的全球竞争者,且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 这些不知名的全球市场领导者,产品范围涵盖了整个工业产品、消费产品和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包括按钮、装订材料、金属网、无损检测、养鸡场设备、玻璃幕墙、酒店软件、捕蝇纸、温度控制技术等。虽然其中有很多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因为长期定位于某个细分领域,而且许多公司通过给机器、部件、软件或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或处于价值链的深层,或搞着“内勤”工作,以至于这些产品并不容易被消费者看到。但它们的技术和市场份额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比如总部位于巴伐利亚施瓦本的Seele公司,专注于玻璃外墙的设计和建造,在世界很多地标性建筑中都用到了它们的产品。像耗资50多亿美元的苹果公司新总部“太空船”,外墙全部使用玻璃,号称全球单片面积最大的曲面玻璃。这些曲面玻璃,就来自苹果公司长期合作伙伴Seele公司。 北京鸟巢的顶层铺膜、上海人民广场大剧院的玻璃幕墙,也是由Seele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这家公司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参加过众多玻璃幕墙项目,但在媒体面前始终保持低调。 这些企业,既为德国提供了强劲的出口业绩,也为德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岗位。而且,因为它们70%以上是家族企业,很少在资本市场上市,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很少会受投资者和股东的干扰,而是基于长远的商业目标和员工考虑,所以无论是员工的稳定性,还是企业创新性上都颇有特色。 因为隐形冠军大多是家族企业,所以它们在考虑企业目标时,不是三年五年的规划,而是一代两代人的规划。这种基于长远目标的规划,促使这些企业舍得投入资金搞技术研发。根据西蒙研究的数据,在每1000名员工中,隐形冠军企业的授权专利是大公司的5倍。从世界范围看,正是隐形冠军使德国企业在专利拥有量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专利的绝对数量来看,美国居于首位,其次是德国,第三位是日本。但从每百万居民拥有的专利数量来看,德国则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稳居榜首。同欧洲主要国家相比,德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专利数量是法国和意大利的4倍,差不多相当于英国的5倍。 最近一次在德国的考察过程中,巴伐利亚投资促进局负责人沃尔夫冈•许布什勒博士(WolfgangHübschle)向笔者介绍,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这三个州,占德国隐形冠军的70%左右。而这几个地方,又是德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 据沃尔夫冈•许布什勒博士介绍,巴伐利亚州GDP总量为5700亿欧元,在2010~2016年中,每年保持14.7%的增速,失业率维持在3.4%的低水平。如此亮丽的经济数据,中小型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前的几年,德国曾因过度依赖生产制造行业,不能足够快地过渡到服务业而饱受批评,甚至被嘲笑。但自危机爆发以来,这种看法已被完全扭转。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纷纷对服务行业进行了过度的投入,而忽视了生产行业,导致在危机中受创最大,而德国则受影响很小。这些中小型企业和隐形冠军以工业制造为主,把就业大多留在了德国,其稳健的经营方式,对德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影响。 稳健而低调的经营理念,也给这些隐形冠军带来长久的存活时间。据西蒙教授的研究数据,这些企业的平均年龄为66岁,38%的隐形冠军存在了100年以上。 德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隐形冠军?这也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士和专家一直研究的课题。在笔者跟德国一些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交往中,除了很多人提到的德国人严谨而理性的性格、对产权制度的保护以及双轨制的职业培训制度(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外,必须有固定时间在工厂实践和培训)外,还跟德国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密切相关。 德国企业的员工跳槽率非常低,很多员工一辈子就待在一家家族企业中工作。员工与企业管理层之间薪酬差距不是很大。有长期生活在德国的朋友告诉笔者,一些公司的前台跟企业高管之间薪酬也就相差三五倍,不像中国一些企业普通员工与高管之间动不动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 在很多企业,董事具有决策权,员工必须执行,然而,在德国并非这么简单。在许多公司中,员工就一些重要主题依法享有决策权。根据相关法律,在所有最少拥有5名员工的德国企业当中,员工有权选出“工会”,管理层在重要决策中须有员工代表在场;员工人数超过20人的企业,工会可在管理层事先未张贴内部职位空缺的情况下保护员工不被解雇。这些对员工的强有力保护,也为员工长期在一家企业中发挥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喜欢追求规模效应,喜欢做大做全,喜欢跑马圈地、上市圈钱,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成倍增长,这导致企业的寿命偏短,在遇到宏观经济周期衰退时,也给整体经济带来起伏波动的风险。 德国这些隐形冠军的成功事例,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第一财经网2018-06-12) 德国“隐形冠军”为何全球最多 德国370万家企业中,隐藏着一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它们的产品质量精良,具有说一不二的定价权,在全球某一领域占有最高的市场占有率,是某个细分领域的王者。关键是还不愁客户,几十甚至上百年稳定运营,是非常健康而成功的企业。可是,它们并不像大企业那样耳熟能详,而是披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在公众和媒体面前相当低调。 这样的企业是德国的名片,也是德国的骄傲,因为德国的很多核心技术、独特的产品掌握在其手里。德国著名管理学教授赫尔曼•西蒙给它们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隐形冠军。他对隐形冠军的定义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或第二;年产值在二十亿欧元左右;鲜为大众所知。 按此标准,德国共有1400多家这样的企业,是世界“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国家,接近全球的一半。 隐形冠军为何隐形? 多数隐形冠军只定位于企业客户,但也有一些隐形冠军的产品也必须面向个人,但不针对所有大众用户,对非目标的大众客户还是实行隐形策略,尽量在高端目标客户中树立冠军形象。 冠军的意义很好理解,但如何理解隐形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谈到企业的发展战略。 首先是绑定大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大都不做终端产品,而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给大企业提供其不愿意生产的零部件。以德国伍德(Würth)公司为例,它从一个3人企业成长为一家典型的隐形冠军。该公司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在德国本土并没有占领大众用户市场,因为德国各大超市提供的不是伍德公司的螺丝。一些大型日用品商城,如欧培德、鲍豪斯,尽管也有伍德公司的产品,但销量并不特别大,因此这家公司并没有给德国普通大众留下冠军的印象。 和其他隐形冠军一样,伍德公司并没有把产品重点销售给大众终端用户,而是把客户定位于全球各个行业的生产型企业,例如机械、化工、精密仪器、家具等,甚至汽车和飞机也用伍德公司的螺丝。虽然大众用户不直接购买伍德公司的产品,可是它们家中95%以上的螺丝却是来自该公司,如房子、家里的椅子、书柜、电器产品等,这些螺丝经过各生产企业及建筑公司进入千家万户。 各个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一般都会选择伍德公司生产的螺丝钉,这就是“隐形冠军”隐形的原因所在。 即便不是提供零配件,而是整个产品,隐形冠军的客户对象依然是企业,而不主要是个人。一家专门生产高压清洗水泵的隐形冠军Kärcher公司,它们的产品代表着高质量,当然也是高价格,其客户定位于清洗公司及相关房地产企业,甚至物业公司。 这就是大多隐形冠军的共性:它们针对非目标客户的大众隐形,但是它们的产品往往是应用企业的不二选择。因此,隐形是它们自己的定位和战略性选择确定的。隐形冠军不为大众用户所知,是市场策略决定了它们所谓的“隐形”。它们并不是刻意回避公众,更不是指企业对自己经营及管理模式、客户结构、核心技术、市场份额等进行保护或保密,而是长期专注细分市场、为特定客户服务的结果。其实,它们面对目标市场和客户,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调或隐蔽。通俗来讲,隐形冠军企业和产品在业界也是大名鼎鼎、有口皆碑的,只不过大众并不知晓而已。 其次是注重客户的细分。多数隐形冠军只定位于企业客户,但也有一些隐形冠军的产品也必须面向个人,但不针对所有大众用户,对非目标的大众客户还是实行隐形策略,尽量在高端目标客户中树立冠军形象。 例如,德国木制家具企业Hülsta品牌,属高端高价位家具产品。显然,其消费群体只能定位于高端用户,只对这个群体的客户进行专业营销。同样的一个例子,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STIHL电锯,是德国任何一个林场或农庄的唯一选择,不过这家隐形冠军也瞄准高端个体用户,因为“斯蒂尔(STIHL)"电锯售价大多是1000欧元起,甚至达3000欧元,为此埋单的只能是拥有大型花园的别墅主人,所以在一些高端房地产及园艺杂志上才会看到有关STIHL电锯的介绍。对于大多数的个人普通消费群体,企业和产品就隐形了,因为德国一些仓储式超市有价格一百欧元左右、由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电锯出售,这些产品是面向大众的。 隐形冠军企业对高端客户的维护可谓不遗余力,它们能够保证平均25%-50%的员工和客户有定期的接触,而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只能达到5%-10%。这样的优势同时也突出表现在为顶级客户提供零距离服务方面。 Grohmann工程公司是一家为微型电子产品提供组装系统的公司。Grohmann先生表示:“我所针对的市场是世界前30名客户。”该公司拥有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公司这样的大客户。当被问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定位时,他回答说:“这些客户永远不会满足,它们是最苛刻的,总是促使我们做出更好的表现。”全球领先耳机制造商森海塞尔(Sennheiser)甚至将客户放在公司决策的核心位置。该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福尔克尔•巴特尔斯(VolkerBartels)表示,与客户保持联系凸显了新的趋势,例如为了赶上手机市场的变化以及在运动中听音乐而必须缩小耳机。 隐形冠军何以成为冠军? 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目标客户及市场领域内的第一,“高度专业性”是核心。为了能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一般都选择专业化路线,专注于较窄的市场领域,在其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深度发展。 机场行李车技术含量不高吧?可是全球50%的机场都在用一家公司的产品。1928年创办的旺众(Wanz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购物及行李手推车生产商,远销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 旺众公司位于梅明根附近的莱普海姆(Leipheim),它是一家经营了3代的家族企业,在全世界的购物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是旺众生产的。此外,该公司还生产手提篮、行李手推车,并负责商店内部的装潢设计,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设有连锁。公司共有雇员4000人,半数以上的员工是来自莱普海姆本地的德国人。 旺众公司的老板戈特弗里德•旺众(Gottfried Wanzl)的父亲和祖父原本都是锁匠,后来受到美国购物车发明者斯尔文•戈德曼(Sylvan Goldman)的启发,于一战后开创了这份产业。旺众说:“德国人做事一贯追求完美,一旦开始着手一件事,就势必要满怀激情地对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尽管我们对工作的这份狂热常常被人取笑,但这依然是德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旺众为很多德国企业的成功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始终保持自身‘研发者’而非‘仿效者’的角色,并且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用。”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手推车,却在质量上要求很高。众所周知,无论是机场手推车,还是购物用的手推车,经常会发生碰撞。如何保持经常碰撞不变形呢?这家公司所有的部件都由自己工厂生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达到他们设定的质量标准。由于这家公司的手推车产品质量有保证,德国机场和大部分商场都采购其产品,并逐渐销售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另外一家隐形冠军、德国虹霓公司是世界卷烟机械市场的领袖,是唯一能够提供全套卷烟生产系统的企业,在高速卷烟机械市场上拥有90%的份额,其中包括绝大多数中国烟草公司。 虹霓公司属于柯尔柏集团,于1946年由KurtA.Körber(柯尔柏)博士创立。自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国际制丝和卷烟生产设备的重要供应商,在世界各地拥有4600名员工,全世界大多数香烟滤嘴都是虹霓公司的机器生产出来。 全球主要烟草企业为何选择虹霓公司的PROTOS卷烟生产机呢?设备的可靠性和高标准是关键。虹霓设立了高效生产、可计算产生、最高质量以及卷烟烟支的标准。无论是切片、润湿加料加香、剔除非烟叶杂质,还是切丝、烘丝膨胀以及卷烟机喂丝,虹霓公司的设备均达到了最高水平,并已成为国际烟草行业卷烟生产机器的标准。 上述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建立起冠军地位,高度专业性是核心,也是隐形冠军的共性和经营之魂。 首先是专业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在产品、服务质量、技术创新、材料等方面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成为行业内及目标客户心目中冠军地位的主要条件。生产型企业为了能给自己的终端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只能选择隐形冠军的配件来确保自身产品的质量。例如,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Steitz-Secura有限公司是家专门生产安全鞋的企业,其安全鞋不仅安全,更有“健康鞋”之称。其产品是施工企业优先的选择,也是安全机构、职业学校及企业协会唯一推荐的安全鞋。同样,为什么几乎所有家具生产企业、飞机制造公司都选择伍德公司的螺丝钉,因为选择伍德螺丝钉就能保证自身产品的质量。 其二,产品的专业化。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目标客户及市场领域内的第一,“高度专业性”是核心。为了能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一般都选择专业化路线,专注于较窄的市场领域,在其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深度发展。为了在产品上显示独特性,隐形冠军通常会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技术流程来达到这个目标。它们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占据整个行业或全产业链,而只是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把这个产品做精造绝,并且努力占领这个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如上例的安全鞋生产企业就是从普通的制鞋厂转型成了单一生产安全鞋的厂家,凭质量和专一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还有Kärcher公司,本来生产十五个产品,分布于八个市场,最后专业生产高压清洗水泵,成为该专业产品的全球市场领先者。这类企业的专业产品在所有应用领域做到“赢家通吃”,在全球占据极高的市场份额。 德国隐形冠军为何这么多? 隐形冠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主动去适应德国的消费土壤,因为它们知道,技术创新、到位的服务、极优的产品质量等,消费者是看在眼里的,而且愿意为此埋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德国成为一个拥有全球最多隐形冠军企业的国家呢? 原因很多,例如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工匠精神、细分市场、长期性战略目标、行业专家、独特的商业模式等。上述因素固然重要,也是多数成功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但无法解释为何那么多隐形冠军偏偏出现在德国。这正如一棵果树,尽管嫁接、修剪、果枝培养、授粉等工作很重要,但并不完全是果树良好生长和丰产的主要原因。 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土壤。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来加以满足,隐形冠军所需的土壤也就是德国民众的消费心态和意识。 德国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近乎苛刻的,总体上能吸引他们消费的并不主要是价格,而是他们认为有品牌价值为后盾的企业,即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们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并不是通过广告、炒作、超强的营销方案所形成,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隐形冠军在了解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后,为消费者量体裁衣式的客户定位、质量为上、亲近服务所形成的。 例如,德国大型连锁园艺商场的隐形冠军“登纳(DEHNER)”提供的花草植物价格比许多大型超市贵出几倍,但“DEHNER”公司的花草植物还是德国消费者的主体市场。DEHNER提供的不仅仅是花草产品,而是其背后一对一的服务和咨询,包括为客户提供如何用它们公司的植物来设计,美化自己的家庭园艺的咨询。因此,DEHNER拥有的不是花草销售员,而是花草植物专家、顾问和园艺设计师。 一些德国朋友,只要能消费得起,就尽可能购买隐形冠军的产品,因为他们高度认同和信任它们的产品,并愿意为此付出高价。一位德国朋友有20平方米的藏书房,他用的是隐形冠军“胡尔斯塔(HüLSTA)”的木质带推门书架,为此他花了近二万欧元。他说,用HüLSTA的书架不仅是爱书者的品位,用HüLSTA带灯书架更是件让他放心使用的事,灯也可以做到十几年不坏,而且木质书架内配金属可以做到永久不弯,不会引起推门受阻的情况。 这就是德国的消费土壤。 隐形冠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主动去适应这片土壤,因为他们知道,技术创新、到位的服务、极优的产品质量等,消费者是看在眼里的,而且愿意为此埋单。同时,这片消费土壤也以它的良好消费意识,促进了隐形冠军更加完善各个经营环节,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中小企业》2018年第3期,杨佩昌) 德国如何炼就“隐形冠军”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早在1986年就首次提出“隐形冠军”理论。除了众所周知的世界500强企业以外, 在全球范围内, 尤其是在德国, 存在着这样一批典型的优秀中小企业, 它们更多的是一些闷声发大财的行业冠军企业。所谓“隐形”主要是指不为公众所熟知, 而“冠军”是指细分市场的领导者。这些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坚守定力、执著以求, 历经千锤百炼形成了宝贵的工匠精神, 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窄门”理念。 德国企业上百年来都传承着专做“窄门”的传统理念。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专攻属于自己的“窄门”——细分行业、专一产品。与“窄门”相对应的是, 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也很窄, 产品销量也不大, 因而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生产, 员工不超过千人。从事“窄门”经营的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在德国工业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构成了其工业格局的基础, 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企业只有运用平和心态专注于其“窄门”经营, 才能将技术钻研得非常精深, 将产品市场和生产情况掌握得非常透彻, 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技术、改进工艺, 进而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产品功能强大、质量优越, 就能带来高附加值, 进而为企业带来大量利润。同时, 德国社会对于这些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经营业绩好的中小微企业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元制”, 指的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即学校与企业在政府与行业的监督下联合办学, 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 受教育者在学校内是学生、在行业内是学徒, 在学校和企业“两地”活动, 具有“双重”学习身份。德国学生经过四年小学学习后, 根据成绩、爱好和家长意见进行分流, 其中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就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五年制主体中学, 毕业后就有资格申请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些学生首先需与企业签订学徒 (培训) 合同, 然后去企业指定的一所职业学校报到, 并在行业协会登记注册。学徒通常每周有1-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在企业接受3-4天的技能培训, 培训期一般为三年。这种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学和在企业中实践密切结合, 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其核心任务是“职业能力”培养, 具体体现为个体应对现实工作情境的能力;其培训目标明确, 是为特定企业的特定工作岗位量身定制, 所以教学任务有极强的目的性;强调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受教育者提供精英教育, 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将其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如今, 许多国家将德国的“双元制”发展为现代学徒制, 移植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以“订单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针对性政策扶持。 德国政府历来在各种层面上尽职尽责地扶持中小“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具体举措包括:制定各类法规以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竞争环境,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以增强竞争优势, 制定技术服务政策和加强技术人才培训, 积极提供财税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以解决自有资本不足问题, 建立信息情报中心以提供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以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 等等。最近, 为进一步资助中小企业使用工业4.0设备测试自己的解决方案, 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合作, 帮助中小企业招聘技术人才, 降低中小企业申请资助门槛。德国联邦教研部将在今明两年把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提高30%, 每年约3.2亿欧元。 精益管理。 德国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益管理思想, 其基本战略包括拓宽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系统复杂性、恰当领导和控制原则。在当今的智能制造时代, 德国构建了基于工业4.0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 并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该生产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德国各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 比如赛威传动公司, 使用精益管理和智能化组装线, 实现了不同模块和不同系统相互之间的无缝连接。 (《学习时报》2017-04-10,周及真) 成就德国“隐形冠军”的软实力——德国产业创新发展的教育启示 德国在二战结束后,从在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到今天以8200万人口、3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排名世界第四的经济体量。它强大的创新能力更为世人瞩目,不仅体现在骄人的出口业绩(世界排名第三),更有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隐形冠军”和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潮流的工业4.0。 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试图从民族文化或者国家体制等层面寻找答案。与一系列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大学教授广泛接触之后,我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德国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体现着“教育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作用”。 在德国的专题访问中,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产业创新界的人士,最后都会谈到德国的教育,因为教育关乎民族兴衰,更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 在德国ABB公司培训中心,我们实地考察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模式,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巨大的投入,及其长远的经济考虑,了解了每年150名招生指标如何吸引5000名学生报名和具体的筛选流程,了解了如何由代表企业的工商会制定教学目标并组织达标考核。 以工商会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积极配合的模式,德国职业学校教育成为企业教育的附属。因为招生的主体是企业,学校必须为争取生源而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学校教学方案,从体制上解决了我们担心的知识技术脱节问题。德国教学模式也不是我们的“学以致用”,而是“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往往惊叹于德国“隐形冠军”的数量,殊不知,这样的职业教育才是炼成“隐形冠军”的软实力。 在德国产业创新的学习中,我们先后访问了柏林参议院经济发展和能源部,听取了“城市创新带动发展——城市产业创新”“黑森州数字化策略”“工业4.0”等几个专题报告,考察了柏林欧蕾芙工业园区和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园区,这些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德国强劲的创新水平,但是每个侧面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角——大学。当年,在一片废墟中,柏林找到了新的发展基点——高校集中、人才荟萃,从此开启了创新产业的发展之路。 欧蕾芙工业园区在确定发展方向之初,首先引来了柏林工业大学;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园区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理想,不惜重金建设实验室,建设全面的生活配套,将洪堡大学的6个系吸引进来。如今,这里已经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成为“德国最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工业园区之一”和“欧洲最具现代化的科技园”。 主讲城市产业创新的德国教授提出了建设创新园区的模型——“以大学和大企业为龙头的核心要素,以中小企业为基础,辅之以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完备的金融支持”。“黑森州数字化策略”根植于州内高校和研究院所信息安全等雄厚的专业基础之上,风靡世界的“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可以说,从战略的提出到推动,高校的作用居功至伟。 在实践中,德国不仅推倒了大学的围墙,而且破除了思想中的教育壁垒,教育和社会如胶似漆地混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的就是一次深入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这场改革应当以激活教育的创新潜能为导向,以教育的融合发展为主线,通过打破壁垒,广泛引入社会参与,把丰富的社会需求转变为多样化的教育供给,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服务创新实践的价值。改革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共识,正如教育科学两个著名的论断——“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从广义上讲,教育与生活是统一体,社会单位也都是教育的主体,所有创新发展的课题都是教育最鲜活的内容,欲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必先埋下创新教育的种子。改革的关键是打破教育的壁垒,激发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过程,把教育过程转化为教育融入国家创新发展实践的过程。从德国的经验来看,有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教育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实现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氛围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文化,创新文化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这些创新文化的传承单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打开校门,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走进校园,也吸引学生更多走进创新现场,感受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实现文化传承。 二是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成功的经验在于,确立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在专业设置、资格评定等各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由企业提出需求、劳动部门核定,确定职业资格培养认证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室下放到企业,让学生和教师在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境中练就基本功。初期可以考虑把支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项目转移到有资质的企业当中,并设立定向补助吸引优秀的学生参与职业教育项目,帮助企业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围绕大学谋划地方发展。大学只有与社会融合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德国的实践表明,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发展的选择。大学应具有主动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地方应像德国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园区那样,把大学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让大学引得过去、留得下来,让教授与学生在当地“乐活”“乐学”。 四是精准扶持产学研结合的痛点。产学研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的创新实践引领高校的科学研究。从德国的经验来看,首先要确立合作机制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把支持企业解决真问题作为合作的关键;其次把扶持的重点聚焦在中小企业,通过资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的难题,达到扶持中小企业和资助高校科研的双重目标。无疑,企业发展中的“真问题”是产学研结合的“痛点”,因此我们应集中财力,定向资助以解决企业“真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具有成长潜质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为国家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2日,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狄涛) 培育中国“隐形冠军”企业 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这些德企都是全球冠军,但我赌你知道的不超过三个 说起“德国制造”,多数人在竖起大拇指的同时,脑中会浮现西门子、宝马、奔驰的logo。 但不为人知的是,你吸的香烟、你购买的成品鱼肉以及你看表演时的舞台幕布,这些产品的制作工具也都是德企制造的。 豪尼(Hauni)——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全套卷烟生产系统的企业,占据高速卷烟机械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杰里茨(Gerriets)——全球唯一的大型舞台幕布生产商,市场份额达到100%。 福莱希(Flexi)——伸缩狗链制造商,占据全球市场80%的份额。 类似主导全球市场的德国企业很多,比如鱼肉加工工具生产商巴达、机场行李推车制造商旺众等等。它们名字虽然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称号——“隐形冠军”企业。 这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大都不是终端消费品,一般不为大众所知,出现了所谓的“隐形”,但占据全球市场却成为真正的“冠军”。 何为“隐形冠军”企业? “‘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并在自身领域成为世界前三之一,但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公众知名度比较低的企业。”理论提出者、世界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11月10日在江苏太仓举行的首届隐形冠军分会上总结到。 据西蒙调研统计,全球有30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仅德国就有1300多家,其次是日本,而中国只有68家。 我们不禁要问,“隐形冠军”企业很重要吗?他们都是一些什么企业? 这还要从中国和德国的国家经济特点说起,世界上多数国家,出口都是由大企业完成,但有两个例外,这两个例外就是中国和德国。在中国,68% 的企业都是2000 人以下的企业,德国更是占到90%多。 换句话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德两国出口贸易的中坚和脊梁。因此,“隐形冠军”企业的多少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隐形冠军’实际上是德国经济的脊梁,德国虽然有好的大企业,但德国真正的强项是中小企业。”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施巴尔女士(Claudia Spahl)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这些企业保持着德国的产能,保持着德国的生产基础,是德国经济的刺刀。 “隐形冠军”企业的几个特点,造就了它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隐形冠军”企业精耕行业某一细分领域,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狗链制造商福莱希(Flexi)专注于伸缩狗链的研发生产。精力聚焦必然会精益求精,“隐形冠军”企业是通过不断创新和贴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开拓全球市场。 “隐形冠军”企业勇于为创新投入,它们在研发上的支出比普通企业平均多出一倍,达到营业收入的6%;它们所获得的专利数量人均30个,是大企业的5倍。 勇于创新和敢于投入,使得“隐形冠军”企业拥有了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进而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因此,它们的产品利润也十分丰厚,为普通企业的两倍以上。 此外,这些企业是高绩效的组织,舍得大量投入培养员工,因此流动率低至每年平均只有2.7%,企业的领导人平均任期达到20年,是大企业的3倍。 创始人西蒙认为,“隐形冠军”企业能够成为全球中等企业的战略榜样,尤其是在中国、德国这一类中小型企业占绝对比例的国家,更应努力培养这样的企业,它们为所有公司提供了关于如何增长、如何创造就业以及如何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 培育中国“隐形冠军” 纵观欧美制造大国的发展道路,大型跨国公司表现令人艳羡,但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却是其源源不断国际竞争力和连绵不绝经济源动力的核心。 就中国制造而言,目前不断受到生产技术瓶颈、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环境矛盾、海外贸易壁垒等问题的困扰,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尤其是众多作为制造业基石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经验也许值得借鉴。西蒙向记者表示,培养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政府要双参与。 对于中国企业,西蒙在业务层面支了四招: 宏大目标。企业要有宏大的目标、极端的野心,关注效益增长以及在市场取的领导地位; 专注重点。专注于狭小的市场,专注于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做这个领域的专家,才会做出一流企业; 全球营销。细分市场下,只有将市场扩大至全球,把对产品的专注和全球销售结合起来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 持续创新,不断贴近市场与客户。中国制造的传统是以低价取胜,但随着人力资源等多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之面临越南、印度等更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未来的竞争力在于舍得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服务,打造品牌; 此外,中国要想产生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全球贸易中取胜,政府也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创新研发能力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中国企业应加大对研发投入,用创新产品提高企业利润;同时,中国政府也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保驾护航。 发展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必然集中诞生在有着非常强大制造业基础的国家。英美等国一直以来服务型企业多,因此金融危机受挫严重。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虽决心重振本国制造业,但为时已晚。 西蒙建议,中国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保卫自己的制造业,不应该放弃。 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云集了近40家所属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企业。 这个城市就是江苏太仓。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很难想象在这个舒适安逸的江南县级市,能有这么多富有竞争力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从1993年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进驻太仓,到2017年在太仓的德资企业已超过280家。由此,太仓也被称为“中国德企之乡”。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聚集,不仅为太仓带来就业、税收等显性效益,更在发展模式、经营理念上深刻影响了本地企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太仓市委书记沈觅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 (国是直通车2017年11月13日,王庆凯)